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著作
《密宗--藏传佛教神秘文化》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11月6日

作者:尕藏加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第2

 

内容简介:

该书对藏传佛教密宗的历史渊源包括苯教的漫长岁月、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活佛转世、密宗文化等,以及各派代表人物、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轨等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同时,对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可以说,密宗文化,是藏传佛教中最发达、最辉煌、最精彩的核心文化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最具魅力的一种宗教奥妙文化。在此文化意义下,该书将成为一本引领读者了解藏传佛教密宗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现象的最佳读物。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苯教的漫长岁月

 二、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三、活佛转世

 四、密宗文化

 

第一章 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

 一、密宗的由来

   A.初期杂密

   B.后期密教

 二、密宗的特色

   A.象征阳刚之气的金刚

   B.阴阳的特性:方便与智慧

   C.通向圣洁之路

 

第二章 藏传密宗的兴起、发展及其现状

 一、藏传密宗的起源

 二、藏传密宗的新旧之说

 三、密教的隆盛与宗派林立

 四、历代藏族密宗大师

   A.毗卢遮那

   B.卓弥·释迦益西

   C.玛尔巴·却吉洛哲

   D.米拉日巴

   E.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

   F.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

   G.女密宗大师——玛久拉珍

 五、活跃在当今世界的藏传密宗

 

第三章 藏密四级独立门户之金刚大法

 一、外境动功

 二、内外相透

 三、阴阳双运

 四、圆融无分别

 

第四章 藏密三位一体之秘密修持法

 一、身密

 二、语密

 三、意密

 

第五章 藏密人佛合一法

 一、阿弥陀佛本尊修习法

 二、象征的奥妙

 三、心与光明

   A.根光明

   B.道光明

   C.果光明

 

第六章 藏密神圣礼仪

 一、接受神力——威仪

 二、心诚则灵——磕长头

 三、舍己为人——发菩提心

 

第七章 藏密特异信仰

 一、神奇的六字真言信仰

   A.六字真言为什么会出现在西藏

   B.无边无尽的功德

   C.圣字功法

 二、功德的源泉——对佛教三宝的信仰

 三、人神之媒介——对喇嘛的信仰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一、宁玛派及其“大圆满法”

   A.宁玛派简说

   B.“大圆满法”

 二、噶举派及其“大手印法”

   A.噶举派简说

   B.“大手印法”

 三、萨迦派及其“道果法”

   A.萨迦派简说

   B.“道果法”

 四、噶当派及其“三士道法”

   A.噶当派简说

   B.“三士道”的修炼次第及其深远意义

 五、觉囊派及其“他空见”与“六支瑜伽法”

   A.觉囊派简说

   B.“他空见”

   C.如何修“六支瑜伽法”

   D.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时轮金刚

 六、希解派及其“坟墓瑜伽法”

   A.希解派简说

   B.奇妙的“坟墓瑜伽法”

 七、觉域派及其“苦行法”

   A.觉域派简说

   B.神秘的“苦行法”

 八、格鲁派及其“显密贯通法”

   A.格鲁派简说

   B.宗喀巴大师的理论贡献

   C.宗喀巴大师的修止法

   D.最高大法大威德金刚法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

 一、奥妙的宗教艺术

   A.八宝吉祥

   B.生存圈

   C.曼陀罗

 二、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A.藏式佛塔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B.藏式佛塔的种类

   C.具有双重功能的灵塔

   D.素有“塔中寺”或“十万佛塔”之称的塔中之最

   E.塔群——一百零八

 

第十章 附录

 附录一 藏传佛教宗派、僧职及活佛之称谓

 附录二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

 附录三 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

 附录四 峨眉山与藏传佛教

 附录五 果洛石经文化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为了有助于广大读者从整体上或进一步认识藏传佛教密宗文化及其信仰的理念,谈谈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每一种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每一种宗教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其中藏传佛教所包含的文化更为丰富和发达,在一定范围内同藏族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并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核心地位。所以,谈论藏传佛教文化,就自然会涉及到藏族文化的一些核心问题,而从整体上认识藏族文化的构成及其特质,又不得不解读藏传佛教。

 

从历史的纵向层面看,藏传佛教曾在藏族历史上承载着藏族文化的整个架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藏族十明学或十大学科。十明学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培育或构筑起来的藏族精英文化大系。如果对此提出质疑: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这里面就有诸多主客观因素,如历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在此不妨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即过去的西藏地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僧人,而不是俗人。这样一来僧人以及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即寺院,在藏族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威望,就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和政府部门。所以,当时的藏族年轻人的惟一出路,就是涌向寺院,成为一名出家僧人,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如果经过自身的勤奋努力,考取宗教学位,即拉然巴格西学位,等于现在的博士学位,就会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礼遇。如历史上的道威格西(喜饶嘉措),许多活佛既尊崇他,又畏惧他。因为道威格西一来佛学知识渊博,二来他喜欢用极其尖锐的言辞或话语讽刺那些佛学水平很低但却装出一副傲慢的、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的样子的僧人包括活佛。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的氛围中,藏传佛教寺院充当了整个藏族地区的教育机构,而且寺院教育在藏族地区一枝独秀并不断发展起来,在各大寺院建立起许多学院,包括藏医药学院、天文历算学院、语言文学学院。简而言之,传统意义上的藏族文化系统或文化学科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藏族传统文化与雪域高原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因此,自古以来藏族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文化的浓浓氛围,宗教一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支撑藏族社会生活的精神脊梁。可以断言,雪域高原这一特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藏族文化圈或文明史的过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就是说,藏族人的宗教文化就是在雪域高原如此的自然环境下逐步萌生、滋养和成长,并不断精进、兴旺和发达,从而开始登上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平台,赢得能够震撼人们心灵和填补人类思想缺陷的声誉,尤其宗教在生活艺术和伦理道德领域有独到之处。

 

从文化的类型上看,藏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也就是说,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或基点是农业文化,而不是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是牧业文化或游牧文化。我提出这样的观点或结论,是有充分的依据或作了认真的分析,更何况也有不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仅以青海果洛地区为例,颇能说明藏族文化源于农业文化,其后或逐渐向牧业文化演化和发展。根据果洛族谱,最初十一户农民,从西藏阿里地区迁徙到今日的果洛州班玛县境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发展农业空间有限,遂转向牧业经济生活。因而果洛地区作为一个典型个案,可描述藏族部分地区从农业文明转向分支牧业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可以假设,藏族人是从海拔二千米左右,向高海拔挺进而不断挑战或适应高海拔的生存环境。目前,藏族牧民甚至在海拔五千多米也能够正常生活,从而在雪域高原不断缩小生命禁区或所谓的无人区。

 

为此,在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藏族地区的牧业文化也很发达。在广大的藏族牧区,很早就已形成一种不成文的科学放牧习俗,这就是合理利用和培育草场,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藏区牧民一般按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将草场分为春季草场、夏季草场、秋季草场和冬季草场,并养成一种逐水草而放牧的习俗。特别在夏季,广大牧民十分关心秋季和冬季草场的护理,同时又抓紧利用冬季不能放牧的高寒地带的草场。而且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藏传佛教在历史上还曾尝试建立过适合于牧业文化的帐篷寺院。对此,我在《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一书中专门介绍过。

 

在确定藏族传统文化源于农业文明的同时,需要补充一点:藏族农业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跟所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紧密关系。在此引用《雪域的宗教》绪论中的一段作进一步阐述:“雪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六大特性:即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森林绵延、雪山盖地、草原辽阔。特别是高原居民的生存条件尤其与大江大河息息相关。就拿雪域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族人来说,其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高原草地从事纯牧业,而是居住在各个大江大河的两岸,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林牧业等,现在称其为半农半牧,例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即藏南河谷地区,历来就是西藏的城镇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而广阔无垠的藏北草原和阿里高原,地域辽阔,却人口稀少,如广袤的阿里地区人口仅有七八万。

 

从文化的内涵结构上看,藏族传统文化又是一种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由多元文化构成的高原文化或雪域文化。譬如,藏族天文历算学中既有天竺历算成分,又有汉地历算成分,当然包括藏族古老历算;建筑学也一样,西藏的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等古老宗教建筑物都能形象地印证多元文化的融合;藏医药学,更不用说了,在藏族古老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医、天竺医学的成分,从而建构了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体系;而藏传佛教就是一个外来宗教同本地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藏传佛教是外来佛教受到苯教的一定影响而形成的具有藏族文化特质的佛教派系;而追寻苯教的文化源泉,又是多元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藏族古老传统宗教,如古波斯文化的影响,以及同汉地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等等。此外,从纳西东巴教中也可探寻苯教文化的古老形态。当然,今日的苯教文化是已经得到很大发展或演化之后的一种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它远离苯教的最初文化形态而近似藏传佛教的文化形态。

 

至于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首先,藏传佛教首先将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三乘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从而建构了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又有密宗传承、修持次第、成就境界的显密宗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所以,藏传佛教在当今世界佛教领域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传承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其次,藏传佛教在佛学修习方面,不仅建立了集体经院教育和个体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而且采取了闻、思、修并重的独特学习方式,首先广闻博记,其次深思熟虑,之后实践修炼,直至正确领悟佛法真谛。也就是说,藏传佛教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高尚品德与渊博知识并重,宗教戒律与个人智慧相结合,利他行为与利己心怀相辅相成的一种修身、修学、修心的宗教;同时,藏传佛教提倡教法义理和个人智慧作为正确认识或判断一切客观事物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大乘佛教哲学派系中不左不右的中观见,更是被奉为识破世间包罗万象(假象)的不变真理。此外,藏传佛教将佛教显宗与密宗有机地结合在一个互动的关系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揭开大乘佛教甚深义理的奥妙,而且整合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联系。因此,藏传佛教学僧严格遵循无显宗理论不入佛教正道,无密宗实践不得佛教正果的宗旨,先学显宗理论,后修密宗实践。

 

同时,藏传佛教将大乘佛教中发扬的慈悲与智慧作为相互促进的双重条件,从而获取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圆满,最终实现佛与众生完全一统的宗教理想;为了大大提升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藏传佛教极力阐扬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和菩萨行。因此,藏族传统文化中贯穿着一种利乐一切众生的生存理念,藏族信徒的信仰目的首先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更不局限于单一的民族而着眼于全人类;藏族僧尼的追求不是个人的短暂的解脱或福祉,而是整个人类的永恒的安乐。尤其是藏传佛教以大慈悲心为方便法门,以性空见为智慧法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实践成就和远大理想。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