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摘要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北周窟中,其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要解释这些现象,就必须廓清北周都城长安的佛教艺术面貌,然而至今关于长安佛教艺术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本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首先解决长安造像的艺术特点、成因、形成时间及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解决的是北周佛教美术的历史地位问题。北周的佛教艺术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受东魏、北齐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隋、唐,还是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影响了隋、唐?陈寅恪先生在其关于隋唐制度渊源研究的专著中,对北周制度持一种“否定”态度,指出北周制度是一种应一时之需的过渡性制度,隋唐制度多承自南朝和北齐。他的论断也影响到美术史学者对北周佛教艺术的认识。此外,由于北周长安造像出土较少,也使人们忽略了对长安的研究,致使在南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的研究中出现缺环,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敦煌地接西域,属北周辖境,是北周对外交往的门户。莫高窟北周窟是本书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北周窟内壁画布局的变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它体现了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并向周边传播。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在这个自东向西的艺术传播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录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北周长安造像
第一节 北周造像风格变化之社会背景
第二节 长安造像的特点
第三节 北周政治对造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郑法士与北周画坛
第一节 郑法士生平
第二节 郑法士的艺术特色与北周画坛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一节 须弥山北周窟
第二节 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三节 固原在北周时期的地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敦煌莫高窟北周窟
第一节 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
第二节 北周窟的分期与特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长安与敦煌莫高窟
第一节 关于北周莫高窟故事画的位置问题
第二节 长安佛教艺术向敦煌传播的路线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北周佛教美术与隋唐之关系
第一节 北周与北齐造像的比例差异
第二节 隋唐佛教美术对北周的继承
第三节 小结
下篇
第七章 莫高窟428窟佛塔形制渊源考
第一节 428窟佛塔形制特点
第二节 佛塔形制特点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
第一节 关于兽面图像的研究
第二节 兽面图像类型及其渊源
第三节 印度的兽面Kirttimukha及其流传
第四节 Kirttimukha或贪魔阿缁在中国的流传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附录一 张僧繇生平考
附录二 袁昂、袁子昂考辨
附录三 于义妻独孤夫人身份考
附录四 敦煌西魏、北周写经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