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尕藏加:天葬思想探微    2009年12月2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及的一种葬俗,可以说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形式结构上看,藏族丧葬主要由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等多种葬仪所组成,可堪称为人类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除了受藏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的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因此,藏族丧葬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藏族丧葬文化与其它藏族文化的形式相比,更能直接地反映藏族这一高原民族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天葬成为现今藏族地区人们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极感兴趣,经过不断探索,且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于丧葬文化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颇受藏族人民的关切,甚至将其视为最神圣的“私事”而加以严格管理。这样,就使包括天葬在内的藏族丧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逐渐成为一种“禁区”文化。再加上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奇缺,从而给有关学者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这亦是迄今为止对藏族丧葬文化,特别是对天葬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
  对于天葬的起源,笔者依据最近发现的历史资料和实际物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如“天赤七王”相继被巫师处死,实行秘密天葬之后,第八世国王智贡赞普与巫师之间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实际上是人权与神权的较量,经过这次较量,天神崇拜因国王强有力的反抗而隐退到历史帷幕的后面,天神观念下产生并刚刚起步的秘密天葬,也因此而受阻中断,在藏族天葬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段空白的历史。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葬始于第八世国王智贡赞普的第二次葬法。这一新兴的规模宏大的土葬,一直延续到吐蕃王朝崩溃,相当于十一世纪。此后,天葬又开始复苏。可见,藏族天葬的发展历史经过了产生、中断、复苏等几段曲折的过程。佛教传入以后,天葬从内涵到形式又蒙上了新的宗教色彩,从而更加理论化和神圣化。我认为,藏族天葬的起源发端于古代历史上的“天赤七王”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由此可见,天葬与苯波教的起源,不仅处在同一时代,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藏族古代史上出现的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开始就有专门处理国王丧葬的职业巫师。而当时的巫师既是天葬的发明者,又是苯波教的开创者。甚至,可以说天葬依靠苯波教而从古延续至今,而苯波教又将天葬作为自己的一种宗教仪式来对待,从而使天葬更加冲圣化、宗教化。
  后来,特别是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天葬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来自藏传佛教的巨大冲击和影响。所以天葬思想中,既有古老苯波教的遗风,又渗透着藏传佛教的思想观念。因此,藏族天葬思想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思想体系。比如,天葬思想中的对天的崇拜,对死者尸体或衣物的忌讳等观念,是继承了苯波教的遗风。而轮回转生或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则是来自藏传佛教的学说。故从学术的角度讲,天葬思想又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全新的研究课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灵魂不灭”论是天葬思想的核心。无论是苯波教中的对天的崇拜,还是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转生等思想,都离不开“灵魂不灭”这一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藏族人对于人的躯体的关心远远不及对于人的“灵魂”的重视,也就是说藏族人特别重视人死后“灵魂”的去向问题,而不十分留恋人死后的肉体。这主要表现在人死后的葬仪之上,尤其在天葬中显得更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藏族丧葬文化除了受宗教信仰的支配之外,还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和影响。就拿藏族农区来说,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准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都处在江河之滨,故许多农区出现“水葬”这一特殊葬仪,而牧区又以天葬为荣。说明藏族丧葬文化是由于因地制宜而出现的多种形式。
  藏族丧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它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进而逐渐实现的。以天葬为例,从一个纯粹由苯波教支配的传统葬仪,现已发展演变成为以藏传佛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丧葬文化现象,也是遵循了以上客观发展规律。天葬最初是在苯波教的天神崇拜的观念之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藏族人特有的葬俗,后来随着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思想(主要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天葬的形式到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了天葬的发展或演变。在苯波教垄断“天葬”的时期,天葬场上专食尸体的秃鹫,被苯波教徒认定为“天神”,即神鸟。人死后灵魂,通过这些神鸟,可以带到苍天太空,享受天堂中的荣华富贵。后来,藏传佛教形成,举办天葬仪式的一切权力,从苯波教徒的手中被藏传佛教徒接了过来,并占有支配权。此时,天葬场上的秃鹫,又被藏传佛教徒认定为“空行母”的化身。人死后的灵魂经过它们的手中,可以投生到“六道轮回”中最理想的境界,即“人界”或“神明界”。正如“藏密对死的认识也与佛教的观点基本一致,以“六道轮回”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人由生而之死,又由死而之生,这就是说人不仅有一“生”,而且有无数循环的“生”,而“死”不过就是这种轮回不已之“生”的中介和桥板。人生通过“死”的环节,循环无穷,每一循环又不尽相同。如“六道”或“六趣”(即六大境域: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人类界、阿修罗界和天神界)。这样,每个人在生死之间会面临可选择的几种道路。正如佛教的教义认为,一切人类,更广泛地说一切生物,都不仅具有现世的生命,而且在前世曾多次地生存过。在来世,还将继续以多种形态生存下去。因此,藏族人对人死后的灵魂去向十分关心,特别是“六道轮回”中的生存境地又有极大的差别,从而给人的主观感受及趣向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在藏族人的天葬思想中出现这样的观念,即人的躯体必须为“灵魂”的去向服务。例如,藏族人将人死后的尸体都送到天葬场上,在宗教仪式的配合下,把每一具尸体奉献给所谓的“空行母”(秃鹫)。这在藏族人的眼里,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也是为“灵魂”的去向而行善积德的一种途径。在此特别指出的是,藏族人的这一奉献尸体的行为之所以成为一种布施,而且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其理沦依据则是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思想。“六波罗蜜”是六种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具体而言,“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实际上,六波罗蜜是一种菩萨行或菩萨道,以大慈悲心为根本。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染了癞病,医生说,要用人血与骨髓才治得好,而且那人是要从来没有瞋恚的。那时的释迦菩萨身为王子,病人来向他乞求,因慈悲心深,随即将自身的血髓施给他。菩萨为了实行救人之宏愿,自身的一切,无一不可以施舍。这是诸菩萨以发菩提心渡众生,以布施利益一切有情的精神。由于天葬思想中贯穿了菩萨行,特别是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的精神,藏族人普遍推崇天葬,并能接受将尸体奉献给秃鹫的这种古老葬俗。
  虽然天葬在当今世人眼中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就象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一样,天葬也是藏族人特有的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正如“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在地区的地质、地理、气候和资料等条件。”说明人类的命运始终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当中国内地尤其在农村,连年建造坟墓,使其耕地面积锐减,正面临土地危机之时,藏族人由于推行天葬而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担忧。从这角度看,藏族天葬思想中充溢着对大自然的一种奉献或爱护精神。

( 文章转自西藏民俗(拉萨)1997年第1期)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