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温金玉:永续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5年11月17日

净慧长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前辈大德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缅怀他,也是在缅怀那一代筚路蓝缕的佛教老人,没有他们的勇猛精进,也就没有中国佛教的今天。我们在感念他们法乳深恩的同时,也是在反省应如何传灯续焰,开拓未来。

 

净慧长老对中国当代佛教的贡献有目共睹:对“生活禅”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对南北禅法弘扬格局的谋划,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实施,对道场的复兴与重建。净慧长老“一塔孤高老赵州,儿孙来礼泪双流,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的诗句,至今读来都令人动容。对于禅修实践,净慧长老生前曾多次表达:“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两爱、双风、四要、四不要’,一共9个字。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坚持‘两爱’的根本方向,树立‘双风’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两爱’——爱国爱教,树立‘双风’——学风、道风。这是纲领,是根本,只要把这个根本抓住了,纲举然后就能目张。”净慧长老是一位爱国爱教的老人,他说自己的本分是“听招呼,守范围;顾大局,识大体。”用实际行动去增进团结,回报社会,促进和谐,服务大局。

 

已故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先生生前认为,在政教关系方面,净慧长老是最圆融的。净慧长老真正做到了“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内转大法轮”,是一个“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智慧长者。净慧长老一生践行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树立双风——学风与道风”,是解决僧团内修、外弘的根本保证,是让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的基础。学风就是树立正见,道风就是坚持正行。“生活禅”将佛教“悲智双运”作了新的诠释,以觉悟人生代替智慧,以奉献人生代替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成为“生活禅”的纲领性口号与标志性旗帜,这是传统佛教根本理念在新时代的新诠释。

 

在僧团自身建设方面,净慧长老提出著名的“四要”。所谓“四要”,一是寺院的道风一定要传统化,二是寺院的管理要律制化,三是寺院的弘法要大众化,四是寺院的生活要平民化。这“四要”是维护佛教正法久住的不可忽视的措施。“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净慧长老特别提出历史上的“法难”事件来警示。这样的警钟应该长鸣。

 

净慧长老进一步提出“四不要”:“做人不要有俗气,做事不要讲阔气,处事不要有官气,待人不要有霸气。”“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庙空。只因当年尊崇日,不能清俭守宗风”。净慧长老有自己的包容,更有自己的坚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在这样一个怀疑的年代,我们或许更需要的不是一种适应能力,而是一份精神的坚守。

 

今天对净慧长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今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指出,要推进“人间佛教”的实践。净慧长老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修行理念,这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落实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祖师禅精神的继承和回归。“生活禅”找到了佛教与时代相结合的契入点,找到了佛教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的新的对话方式,它抓住了佛教的根本命脉,代表了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方向。今天,如何沿着净慧长老开创的“生活禅”道路继续推进,是对生活禅系道场的考验,也是后人所应直面的责任与担当。

 

寺院不仅仅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的场所,也不单单是出家僧众日常生活学修的场所,更肩负着佛法教育、文化传播、慈善公益等各种社会责任。净慧长老认为“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是寺院建设的根本理念。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对佛教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佛教不能缺席。要让社会知敬畏、辨是非、明荣辱、守诚信、致良知、崇礼仪、遵法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前,在硬件建设渐趋完善的情况下,实现由建寺向弘法的转型,提升软件建设,将是佛教未来健康发展的方向。

 

养正是为了传灯,继承是为了创新。今天我们缅怀净慧长老,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长老的遗志,回应时代,爱国爱教,正信正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来源:201555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