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诚法师:开辟中国佛教百年教育新纪元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7年2月15日

中国佛学院60年的发展成长,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关怀重视,承载了老一辈高僧大德振兴中国佛教的殷切期望,汇聚了全国佛教徒、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各届佛学院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的精诚努力下,一批批法门英才从这里走出,在全国各地为中国佛教事业贡献力量,佛法的命脉由此一代代传承不绝。

 

现代佛学院,相对于传统丛林来说,是一种新型的佛教教育方式。从佛学院在中国诞生之日到现在,已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佛学院带着蓬勃的朝气、昂扬的精神,创立于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昂首走向百年复兴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所集中全国佛教优秀师资与人才,开创历史先河的佛教教育机构,时代赋予了中国佛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中国佛学院的成立初衷在于面向出家僧众,为中国佛教培养高级人才。谈到如何培养人才,就要回归到佛教教育的本义中去。佛学院,顾名思义,是一个以修学佛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场所。佛法的修学包括教、证两方面,教即修学的理论,由学而得,证即修学的体验,由修而得。佛法的理论与体验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再者,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体验层面,佛法都可谓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绝非旦夕之功,又何止一生所能穷尽?古来多少祖师大德都是经过数十年的勤学苦修、锤炼磨砺,才终有所成。因此,佛学院里几年系统性的集中修学只有跟一生长远的修学之路相互衔接配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修学佛法除了个人的精进努力,还仰赖于适宜环境的日久熏陶,以此长养圣种。对于出家人来说,这个环境就是和合清净的僧团。因此,除了在修学佛法方面提供具体的教导之外,佛学院自身还应该是一个律风高扬、道风纯正、学风浓厚的僧团,使学僧能够依众共修,和合共住。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熏发本具的善根,策发积极的发心,消解个人的烦恼,对治散乱的习气。这些都是佛法修学与世间院校里的知识学习或技能训练很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佛学院作为佛教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在长期探索中不断前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赵朴老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结性地提出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佛教院校办学思路,针对学与修、个人与僧团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将现代佛学院与传统丛林两者的各自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才能造就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回顾过去,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立场观点日益多元,人才的成长环境、培养模式都出现了新的趋势、新的变化。这些使得佛教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肇始于农业社会的丛林模式,还是发端于工业社会的佛学院模式——面临深刻的影响,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佛教不能够善用巧用新技术、新方法,要么落后于时代快速前进的脚步,距离社会越来越远,要么受到外界诱惑的过分熏染,清净庄严被侵袭甚至瓦解。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将削弱佛学院的教育功能,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弘法利生人才。解决这些新问题,尤其需要佛教教育同仁携手努力,共同探索。

 

六十一甲子。值此中国佛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有责任将中国佛学院的办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有信心把中国佛学院越办越好,开辟中国佛教百年教育新的纪元,创造中国佛教千年事业新的辉煌。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佛学院六十年历程》一书所作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学院院长)

(来源:2016927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