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传甚广,如星云大师把他的一篇日记命名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来勉励大众,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华严经》。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大方等大集经》也讲菩萨“心始心终”,所谓“心始”即初发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此心是不变的,所以《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
而佛教中讲的初心,其实也与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所说的赤子之心是一致的。《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就是德行高洁、人格伟大之人,他们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具有率真、淳朴之心。《道德经》也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形容德行高尚的人,就像婴儿一样,不加伪饰,纯任自然。赤子之心后被引申为忠诚爱国、救民济世之心。所以佛教的初心,就是儒家、道家的赤子之心。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碰撞、融合、吸收过程中成功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运用传统文化中不忘初心的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理想,强调了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体现出他基于文化自信而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2016年9月27日《光明日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