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在于究竟成佛,而令得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方法,则就在于“方便”之安立。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方便”就没有真正的大乘佛教。
什么是“方便”?何以“方便”在大乘佛教中是如此重要?人们一般认为,所谓的“方便”就是“善巧”与“应机”,这确实体现了大乘佛教在度化弘法上的灵活与契合的作用,这种理解与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式仅是从“用”义上去把握“方便”之义,而忽略了“方便”的真实义蕴与本质。其实,“方便”之外别无究竟,“方便”即究竟也。中国佛教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佛教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大乘佛教的“方便”思想,就不会有中国化佛教的产生,中国化佛教的真正特质就是在于充分发挥了大乘佛教的“方便”思想。
“方便”虽然是灵活的、善巧的,但不是没有原则的,不是没有体系的,“方便”就是大乘佛教的实践之道,中国化佛教就是在大乘佛教的“方便”之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中国化佛教者:一是语言的中国化;二是思维的中国化;三是行为的中国化。这个内在统一的中国化佛教体系诠释了大乘佛教的“方便”之精神。
从整体性上讲,所谓语言的中国化,就是指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工程,最为突出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他们真正做到了让佛教说中国话。特别是玄奘大师的翻译,更是具有中国化佛教语言范式的创建,从这一点上讲,中国佛教的唯识宗本身就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
在佛教语言中国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佛教思维的中国化,这个突出表现在中国佛教的天台宗、贤首宗那里,他们用十分丰富的中国式思维习惯融摄建构起了中国化佛教的思维体系,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佛教的本质在于实践,中国化佛教的实践性突出表现在禅宗与净土宗上,老实念佛与真参实悟的修行,以及禅林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风,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固有的人本情怀和现实观照的精神特质。
中国文化精神,强化了佛教“方便”之道的力度和深度;佛教的“方便”之道,又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发展的究竟与势气。中国化佛教,是一个永远的正在进行时,它是“方便”之道与中国社会实际相适应的过程。“方便”之道,是大乘佛教最高圆满之智慧,然而在过去很少有人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古今都有一些大师们对此予以重视与阐释,但我们终究没有充分运用这份丰富的文化财富和智慧方法。
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一书是全面、系统、深刻、准确探讨佛教“方便善巧”实义的专著,更是一部具有建构性思想的奠基之作。作者在忧患意识与担当意识中,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化佛教建设之思考。
程恭让教授卓越地完成了这一文献诠释奠基性的工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佛教中的“方便”之义蕴提供了坚固的依据与理论前提,同时为佛教中国化的建设发展也指明了方向道路,使人间佛教理论不断丰富、完备。
笔者认为,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以及赵朴初居士等当代中国佛教界“人间佛教之实践”,都诠释了大乘佛教的“方便善巧”之义。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欧阳竟无大师和吕澂先生的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同时也要重视巨赞法师人本的集体主义佛教观念,这些都是大乘佛教“方便”之道的现实成果。尤其是中国佛教界的著名前辈赵朴初先生,把中国佛教的精神概括为倡导农禅并重、重视佛教学术、重视国际文化交流的三大优良传统,以人间佛教为中国佛教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国佛教“善巧方便”精神的高度自觉。中国化佛教的健康前途要从这个基础起步,佛教之兴即“方便”之运行。
(作者:胡晓光为杭州佛学院教师)
(来源:《法音》2019年第2期)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