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濮文起:千年不衰的妈祖信仰    2011年3月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的精神魅力以及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与研究的文化现象。对于曾经为人们做过许多好事、善事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尊崇,乃至神化进而供奉、崇拜,是中国古代人民追求真善美的一种美好情怀,妈祖信仰正是这种思想背景下的产物。

 

据史籍记载,妈祖本为福建莆田林氏小女,约生活在唐五代至北宋期间,具体年代,目前尚无法确定。民间传说,这位林氏女生下后,一个月不会啼哭,因而家人给她取名林默。民间还传说,她5岁就能背诵一些经文;7岁进入私塾读书;10岁便能执笔属文,展卷吟诗,谈吐风雅。从10岁开始,她潜心学习佛典《金刚经》,立志行善济世,终生不嫁;12岁时,从玄通道士学到玄妙秘术。15岁时,她已经掌握许多深奥医理和海上救难本领。此后,又在家中古井边,接受天帝所授铜符,掌握了洞察海妖作祟秘诀。她在家乡不仅为人治病,而且还教人防疫消灾,帮人排难解纷,因此深得乡亲的赞颂。27岁时,她在湄峰羽化升天。从此以后,凡是渔船出海遇难时,总会有一盏火红的神灯和一位身着红装的神女出现,引导渔船转危为安。无论天气多么险恶,只要有神女出现,海上就会风平浪静,人们都说这是林默姑娘显灵护佑乡亲。

 

为了感激林默生前的功德和升天后对乡亲的护佑,家乡人民便在她的湄峰升天处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香火,祭祀崇拜,称为祖庙。从此,人们在出海前或平安归来后,都要到庙里祭拜林默。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默造福于人间的神迹愈传愈广,人们对她的信仰以及各种美丽传说也愈演愈烈。于是,林默便从一位秉授天意神典而聪颖异常的神女,逐渐演变为具有无边法力、有求必应的女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一位在民间成长、为百姓造福、由民众推上祭坛、并迅速被广大民众信奉的神灵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往往以官方的名义,褒奖加封,以顺应民心。其中,对妈祖的褒封,可谓历时久,规格高。

 

经久不衰

 

妈祖信仰为什么历经千年而不衰,且在进入21世纪以后,更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妈祖信仰所彰显的是一种与传统的农耕文化不同的海洋文化,其精神核心则是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指导的农业社会,对于土地的绝对关注,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基本理念,于是国之疆土、家中田亩便成为立国治家的根本,随之地母或土地爷崇拜应运而生。但是,对于那些缺少或没有土地的沿海居民和以四海为家的海外侨民,他们在与大海惊涛骇浪的斗争中,也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灵上的寄托。于是,这些以海为生、以海为家的漂泊民众便在一千年前,创造了妈祖这样一位海上女神,并通过这位海上女神将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人文关怀精神传遍天下。

 

其次,妈祖信仰是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如在中国北方重镇天津,历来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这就充分证明妈祖信仰催生了天津这座地处九河下梢的滨海城市。早在宋、金对峙时,天津就是漕运枢纽,时称直沽寨,金朝曾在这里派兵戍守,每年从直沽运往金中都的漕粮达170万石以上。元朝定鼎大都(今北京)后,天津又成为海运漕粮枢纽,为了护佑海运漕粮,泰定帝三年(1326)七月甲辰,遣使祀海神天妃。”“八月辛丑,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天妃宫坐落海津镇三岔河口,称为西庙;随后,又在大直沽敕建一座天妃宫,称为东庙。

 

天妃宫的建立,妈祖信仰的传播,带动了天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三岔河口天妃宫前,迅速形成了一个商业区。

 

进入明代以后,海津镇仍是漕运枢纽。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在海津镇设卫,并改称天津。逮至清代,天津仍然保持漕运枢纽的经济地位。于是,又有20多座天后宫(入清以后,天妃宫改称天后宫)相继建立,遍布天津城乡。与此同时,三岔河口天后宫前的商业区,在明清时代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天津重要商业区之一。即使在天津开埠后,这个商业区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成为天津市民经常光顾的市场。尤其是在每年春节前夕,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人们在朝拜妈祖之后,选购一些自己喜欢的年货,回家过年,辞旧迎新。

 

再次,妈祖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精神源泉。发源于福建湄洲的妈祖信仰,经过千年的世代传播,如今已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五大洲华人社会,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信仰文化圈。在这个信仰文化圈里,无论身居世界何处的华人信众,都尊奉湄洲妈祖庙为祖庙;无论各地民间举办何种形式的妈祖祭典,都遵循湄洲祖庙千百年传袭下来的祭典遗规;对妈祖的共同信仰,把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联系在一起,每年都召唤着成千上万的妈祖信众千里迢迢来到祖庙祭拜,然后又将妈祖信仰的精神魅力带回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从而使这个信仰文化圈更加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作者:濮文起,天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民族报》,2007123日,引自祭祀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