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云南大学历史档案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18年年会在云南昆明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宗教界、企业界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改变了以前“道教在中国、道教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创建道家、道教研究的“中国学派”,既是学者与教界面对的时代挑战,也是包括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内的研究机构的责任所在。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08年成立于北京,是目前全国道学研究领域唯一的一级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在开幕式上作该会2018年工作报告并指出,提高道学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宗旨。研究会将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发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弘扬老子道学文化方面的作用,为人性完善和社会进步承担起中国文化本有的生命关怀和历史使命。
会议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发表了题为《道教文化传统的主流精神论纲》的论文,他指出,道教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尊道贵德、修道成仙。通过“性命双修”修道成仙,可以说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之所在。但是学道者何修道者如果只是脱离社会、隐居深山而一味追求长生的修炼,并不符合道教在历史上的主流价值,同时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发展对道教的宗教性要求。
云南大学教授郭武通过考察印尼与中国的交流历史,结合赴印尼进行的田野调查,讨论了道教在印尼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影响。他指出,随着华人的大量移居,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一起进入了印尼,目前道教在印尼的发展尚面临一些困难。他希望学界、教界要重视作为中华文化“根柢”的道教所起到的凝聚海外华人的纽带作用,并呼吁有关部门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与投入,真正做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达到“一带一路”所倡“民心相通”之目标。
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萧霁虹发言指出,道教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也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历史文化及遗产源远流长。道教文物、遗存、遗迹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均为道教发展历史的印证。随着城市、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改造和开发,道教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任务日益紧迫,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宫观附近的道士墓群被移出,使道教宫观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整体性遭到破坏,道教文物资源的安全、保护受到威胁。她呼吁加强园林、宗教、旅游、文物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切实处理好道教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自愿开发中的问题,进一步弘扬道教文化的精髓,发挥道教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张广保在题为《元代全真教关于道教起源、分期的讨论及申论》的论文中指出,道教渊源悠久,以独特的叙事保存中国文明最古老的集体记忆,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独创性的宗教,它对“教”“神”等宗教基本问题的理解与西方一神论宗教有着很大不同。道教思想在世界观、物质观、生命观等方面具有整体性、连续性、贯通性及有机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对道教存在的独特性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解答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与神仙家的关系,进而探讨道教的起源等道教历史问题,真正走出全盘西化的阴影,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传统自信。
西南大学教授杨玉辉在其发言中倡议建立独立养生学科,推动道教养生科学与文化资源的当代研究和开发运用。他指出,道教养生是传统养生中内容最为完整、系统、丰富的部分,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道教养生在当代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科学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运用也已经在各个层面得到开展,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最根本途径是建立独立养生学科,将道教养生科学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运用推上科学专业规范的轨道。目前建立独立养生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需要从学术、教育和社会专业层面加以推动落实。
云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小柳在《浅议民间道经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民间道经是道教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基层民众中流布,它的内容最能展示信众的需求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而研究地方民间道经,还可以发现地方民间道教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道家的政治哲学、道学与生命科学、道教文化的现代审视、道教与“一带一路”建设、道教艺术、道教经典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研讨。专家学者提交的篇论文既有宏观思考,又有微观探究,既有文献文本的研究,又有田野发现,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视觉多重、问题意识突出的特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新道学的研究、道教医学与道教养生、道教如何与社会现实相适应、道教经典的整理与研究等,将是今后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记者吴艳)
(来源:2018年11月20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