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宗教人类学讲座”第17讲   2019年1月23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911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宗教人类学讲座”第17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教授主讲:“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从人鬼神互动的视角看”。

 

 

 

吴重庆教授试图以专著《孙村的路》中对家乡莆田的研究为基础,对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议题做出更为学理化的梳理和阐释。他从发生学层面入手,指出阴阳区隔,或者说人鬼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人对信息的思念型需求和解惑型需求,并由此构成了三者之间的权力等级。人之敬神,是为了获得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神明在人鬼纠纷中扮演咨询师、顾问的角色,可以为人预警防范或指点迷津,以防鬼之作祟;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则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籍由对费孝通的概念的重新解读,主讲人将闹鬼现象中的人鬼关系呈现为:“以阳间的子孙为中心点,亡魂作祟于人的轻重程度与其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亡魂向人传达索求信息的直接程度与其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在信息沟通如何可能方面,吴重庆教授以沟通的重要媒介——作为灵媒(spirit medium)的“童乩”和“卜杯”——做出说明。在人神互动中,所用灵媒不同,则神明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提供的信息类型亦不同。以“童乩”为媒介,神明作为“咨询师”给出关乎灵验与否的预测型信息;以“卜杯”为灵媒,神明则以“仲裁者”身份提供关乎权威性的决断型信息。在后一模式中,人的主动性以及人神互动的程度更高,与李亦园所言的在“大传统”崇拜中“保持与神祇相当距离,维持个人意识的‘清明’很重要”之情形类似。然而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愿意关注预测型信息的灵验程度,这也使其得以传播更广。

 

 

 

吴教授重点阐述了神圣信息传播的特点、机制和规律,与一般社会信息的传播不同,于此涉及的是童乩灵力(magical power)的兴衰周期。神圣信息的传播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同心圆的圈层结构:以童乩为圆心,其周边首批信众为其灵力辐射的内圈层,外圈层通过童乩灵验的名声传播得以外延。其中,外圈信众在开始时只能从内圈信众那里获得正面的灵验信息,负面信息经由后者的自我管束和过滤而被屏蔽。这一现象在圈层的扩展过程中反复发生,由此可以看到,神圣信息传播的特征是正面信息的加速传播与负面信息的滞后传播。童乩灵力的辐射半径由近及远以圈层结构外延,且只有在内圈层的辐射力衰退之后才向外延伸。在主讲人看来,灵力的兴衰与其说是童乩经营的结果,不如说是信众以口头传播参与灵力建构以及“用脚投票”导致灵力解散的结果,这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最后,吴重庆教授指出,在民间信仰研究中应更注重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取向,让民间信仰成为可以理喻的日常生活,拓展现代人对其的理解。

 

 

 

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研究员认为,吴重庆教授从传统义理研究转向对民间宗教的田野实践,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此案例中,他将民间宗教作为日常生活实践,以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得出自洽的理论思考和解释,实为一项另辟蹊径的华南宗教研究。相较之下,李建欣研究员谈到北方/华北(民间)宗教研究之欠缺,主张南北两方研究不可相互取代,而应相互推动。

 

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十分赞同主讲人将民间宗教放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理解的研究路径,认为此一个案的启发性在于,从信息的传播和沟通角度研究民间信仰,并从田野个案出发力求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建构。叶涛研究员认为,既有关于民间宗教/信仰的理论大多源出于对闽台地区的研究,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方法论而与华北地区的相关研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则如高万桑、欧大年等学者所言,华北(民间)宗教研究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总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研究员的主持下,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问答讨论。中国政法大学赵丙祥教授谈到,以“差序格局”解读民间宗教确是创新之举,但应更多地关注信息传播背后的社会结构/关系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指出,民间信仰研究已然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当下应更注重理论建构方面,思考“灵力”“灵验”等概念揭示的宗教的普遍性问题。陈进国研究员在总结中谈到,吴重庆教授在民间信仰研究中做出的理论建构努力值得钦佩,实际上无论华南或华北的研究,都应避免走向碎片化的个案解读,特别是相较华南而言具有更多皇权、国家因素的华北,仅从村落社区层面出发是很难获得其完整图像的。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开放时代》特约主编、《中国乡村研究》、Rural China 编辑委员。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著有《儒道互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华南古村落: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乡土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孙村的路: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法律出版社,2014)、The path to Sun VillageBrill2017)等。

 

“宗教人类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重点扶持的院级“交叉学科”,系由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研究员和陈进国博士共同主持,共举办了四届“宗教人类学学术论坛”,学术辑刊《宗教人类学》(已出七辑)已纳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核心期刊。“宗教人类学名家讲座”不定期在京举办,系列演讲集将会结集出版。现受邀之讲座者有:Robert P. Weller(魏乐博)、王铭铭、罗红光、渠敬东、Hirochika NAKAMAKI(中牧弘允)、张珣、梁永佳、David A. Palmer(宗树人)、范丽珠、王建新、Roberto Malighetti(马力罗)、黄剑波、张小军、庄孔韶、李天纲、Kristofer M.Schipper(施舟人)等学者。(文/王超文)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