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谭德贵:“孝道”思想:宗教中国化的切入点    2019年12月1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历史上的宗教产生于不同地区与 不同民族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对于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传入我国之后大多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化,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思考外来宗教在历史上与传统主流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相融合的过程及对当前“宗教中国化”工作的借鉴意义。

 

 

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汉哀帝延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汉地。在而后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相互影响,逐渐地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隋唐之际,中国佛教开宗立派,在进一步演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够反映佛教与儒家思想进行融合的内容,应当就是关于“孝道”的思想。《吕氏春秋·孝行》中云:“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卫天下。”由此可知,这种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传统主流文化中道德观念的基石。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佛教多方位、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教义进行发掘,来发现与传统主流文化相适应的部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把父母的恩归纳为十点: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又在《观佛相海经》中进行告诫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无可称量。”保证了在“孝道”上与儒家文化的高度一致。得到了包括皇室在内的士大夫及民众的认可。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很多名僧都在积极宣扬佛教教义融入传统主流文化的必要性。在宋代时,名僧契嵩说:“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把“五戒”与宗法“五常”相题并论,得到了主流知识界的好评。他认为:“佛之道岂一人之私为乎?抑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邪,岂妨人所生养之道邪?”张浚为两宋禅宗领袖宗杲所撰写的《塔铭》评价说:“师虽为方处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而他也自谓:“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

 

在所有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佛教的核心内容,如缘起性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等基本教义思想并没有做丝毫的改动。

 

 

基督宗教早在唐朝就传入了中国,被称为景教,由于不能够适应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虽然也曾有过信众,但还是退出了中国人的信仰视野。而在元代又再次传入的也里可温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主要的传教对象为色目人或蒙古人,对于广大的汉人群体影响甚微,由于不了解传统中国主流文化,所以,当元朝覆亡之时,随着明朝的建立,又缺乏汉人信众,变得销声匿迹了。从以上两次不成功的传入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如果不能够同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想保持宗教中一切均不作任何改变,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当明末之时,基督宗教又一次传入中国,利玛窦在传教上费尽心思,先是穿着僧袍来改变身份,又以汉语来做西洋文化的介绍,直到同中国的士大夫建立很好的感情,才被告知儒释道的真正关系,于是,又一次的改僧袍为儒服,蓄发留须,以儒家士人形象示众。这也使他明白,在中国如果想要发展基督教,则必定要得到士大夫甚至皇帝的支持。在以后的传教中,努力地适应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成为他传教的基本特点。1603年,利玛窦最著名的著作《天主实义》刻印成书。在书中他旁征博引中国古代经典来论述天主教的教义,表明了基督宗教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是完全相合的。这部著作极大的影响了一批汉族士大夫,他还表示理解中国祭祖、祭孔的礼俗,同时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因此得到皇帝和士大夫的接纳,为后来的传教士在中国宣扬基督宗教扫清了基本的文化障碍。

 

 

《宋人书画孝经册》第一开,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绘孔子居中讲学,曾子长跪问孝。全册图文相辅,画幅描绘了各阶层人士尽孝、忠君的思想。

 

基督宗教通过与儒家经典的汇通,提出:基督宗教中宇宙主宰是上帝,在中国是昊天上帝;中国传统有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的道德要求,基督宗教中有对应的“爱仇敌”“兄弟舍命”;还有中国传统的“反身而诚,慎独克己”“以道为天”,基督宗教中也有“以上帝的道德标准”等。以此来消除士大夫阶级的敌对,使得“西儒”的观念根植人心。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祭祖习俗的允许,使得基督宗教同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能相适应,维护了儒家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保证了入教的教徒不会因此而对基督宗教产生怀疑。

 

基督宗教以“儒学化”作为传播的工具,这只是一种权宜的手段,是进行了非本质性的装饰,基督宗教中的“三一论”“赎罪论”“终极论”等核心思想并未有任何改变。

 

 

史籍中关于伊斯兰教的记载出现在唐代,《资治通鉴》记载:“胡客留居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后不欲归。”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首先是在胡人中进行传播,而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带有较强民族性的宗教。因外来伊斯兰教徒逐渐与中国人通婚,而中国人一般在婚后也会入教随俗,成为穆斯林,所以在宋代就出现了“土生番客”“五世番客”。他们也逐渐参加科举考试,而每次科考宋廷也会给与这些色目人一些名额。至北宋后期,还建立有专门的外国人学校,据《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大观政和之间(1107-1118),天下大治,四夷响风。广州、泉州请建番学。”而在经过元朝伊斯兰教的大发展后,《明史·西域传》曰:“元时回回遍天下。”《癸辛杂识续集》也谈到:“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此时信徒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穆斯林在中国与他族人通婚,还有蒙汉等民族中的改宗者。而穆斯林通过长期的与汉族杂居,对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也有很多的贡献。

 

伊斯兰教之所以在中国能够逐渐地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信仰原则下,同儒家文化相联系,如把子女孝顺父母、夫妻互相敬爱、长幼互敬、兄弟和睦、朋友忠信称为“五典”,与宗教功课“五功”(念、礼、斋、课、朝)相并列。在明朝中期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始用汉语著述具有中国伊斯兰教思想体系特色的宗教作品。如王岱舆的《正教真诠》的后二十篇中,阐述了他的修学观,如《五常》《真忠》《至孝》《听命》《首领》《友道》等。在《真忠》篇中他说道:人生住世,有三大正事 :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须知大本真忠,始自天子。”“夫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人皆无君,则争夺屠脍,相残相灭。”“故君父之忠为宝,臣子之忠为金,交友之忠为银。”把对于真主的忠心扩大开来,对于君王也要忠心,这方是正道,而且,忠于真主是从忠于天子开始的。在《至孝》篇中描述孝道,“是故事主以下莫大乎事亲。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道德所以事主,仁义所以事亲。真忠者必孝,行孝者必忠,忠孝两全,方成正教。”认为穆斯林的事主是最大的责任,事主之下必要事亲,孝道是为人之本,只有在事主的同时不忘孝亲,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穆斯林。

 

由上,在我们厘清世界三大宗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时,发现如果不能同原有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相适应,则将失去传播的机会,这样,各宗教在经历了曲折的传教之路后,均开始了各自“中国化”的道路,那就是找到同儒家文化最大的契合点“孝道”,在这一点上展开的融合保证了这些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的宗教工作,我们要反复思考、仔细研究宗教中国化的规律性,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示,来完成好这一历史性的任务。

 

(作者:谭德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宗教》2019年第9期)

 

(编辑:许津然)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