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波兰宗教学研究概况   文章转自《世界宗教资料》1988年第4期

作者:冯嘉芳

  一 简短的历史回顾
  宗教学研究在波兰有长期的传统,宗教改革前已开始形成,但当时主要的研究着力于基督教内部的争论问题。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宗教学研究有很大发展,那时,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与社会运动及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宗教学,只是在19世纪下半叶才正式形成。那时,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影响着波兰的宗教学界,形成了宗教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另一方面是实证主义、进化论等思想的发展,使一部分宗教学者在它们的影响下展开了系统的宗教学研究。当时杰出的研究者有:亚历山大·斯维托霍弗斯基、尤利安·阿霍洛维奇、阿多尔夫·迪加辛斯基、伊格那齐·拉德林斯基、扬·卡尔洛维奇、柳德维克·克日维茨基、安德日伊·涅莫耶弗斯基、安东尼·丘勃林斯基、尤利安·马尔赫列弗斯基等。除上述流派之外,还有一支天主教学者的队伍在从事宗教学研究,其中杰出的有:B.扎鲍尔斯基、伊德齐·拉德舍弗斯基、谢潘·希杰尔斯基和尤泽夫·阿尔胡托夫斯基等。
  这样三支队伍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互相进行论战,推动着波兰宗教学的研究。这种状况持续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宗教学研究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建国初期(1945-1956年),全国各地的学者们还是分散地进行着研究,大学里还没有相应的专业,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往往是与之有关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
  本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波兰宗教学理论界开始进行“什么是宗教学?”“怎样进行宗教学研究?”的讨论和论战。
  在50年代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宗教是旧的社会制度和剥削阶级遗留的旧的思想意识的残余。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产生宗教的社会基础。因此,宗教会逐渐自行消亡,不必进行更多的宗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对宗教进行很多研究,会引起社会上对宗教的兴趣,有助于宗教的发展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应该不加理睬,使宗教自行消亡。但有一个问题是需要研究的,那就是宗教的政治方面。应该揭露梵蒂冈,批判宗教,因为梵蒂冈是美帝的帮凶,为美国服务等等。
  然而,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宗教没有消亡。宗教不仅是政治。没有封建主,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但宗教仍在发展。宗教产生不仅有阶级的根源,人的存在本身就会产生宗教。人的存在中有着痛苦、不幸、疾病、死亡。因此,人就会到宗教中去寻找慰藉。据此,宗教不仅是意识形态,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价值体系;它不仅解释生活,而且要表明如何生活。宗教的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有,人如果没有从自我的主观性中解放出来,就会有宗教产生。
  另一个论战的问题由著名宗教学家诺维茨基(A.Nowicki)提出。他认为,宗教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应该说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此,宗教学应该说明:宗教史的研究把人们导向无神论,一切宗教都属虚妄。
  另一名著名宗教学家波尼亚托弗斯基(Z.PoniaTowski)却表示:我不关心“宗教是正确还是错误”,也不关心“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上帝”。对我来说,我首先关心的是:人们想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相信上帝?他们如何认识上帝?如何描写上帝?如何进行崇拜?信仰宗教对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才是我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的宗教学应该包括宗教与各种人类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学科。
  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马尔古尔(T.Margul)教授表示支持波尼亚托弗斯基的观点,认为诺维茨基的观点是片面的。但他提出,宗教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我们只应对宗教的历史,宗教的发展感兴趣,研究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但是,M.诺瓦契克(M.Nowaczyk)代表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宗教学诚然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但是为了进行研究,首先要解决怎样研究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研究宗教的科学,离不开哲学,当然不应是一般的教条主义的哲学,而是哲学的方法论。
  在这些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波兰的宗教学观点。
  首先,他们认为,应该建立宗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其次,要在实践中了解,各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宗教有什么样的不同态度?人民大众中的宗教信仰程度、实质究竟如何?要进行宗教社会学的调查。
  第三,波兰人民中的宗教信仰有其自己的特点,几乎绝大多数居民单一信仰罗马天主教。波兰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发展都和罗马天主教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宗教节日、礼仪在这里已成为民间传统。所以,应该更深刻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
  另外,还要同与宗教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的研究。
  这些,就成为今后波兰宗教学发展的主流方面。
  二 当代的波兰宗教学  1957年,波兰宗教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波兰科学院在扬·列吉维奇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宗教学研究小组。四年以后,这个小组改建为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的宗教学研究室。该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宗教理论与方法论研究部,由波尼亚托弗斯基领导,另一部分是宗教史研究部,由凯莱尔(J.Keller)领导。
  另外,1957年全波宗教学研究的刊物《Euhemer》①问世。1958年,建立波兰宗教学学会,《Euhemer》成为学会的机关刊物。
  《Euhemer》创刊号以编辑部名义发表题为《论开展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章,其中谈到不仅要开展对所有宗教的研究,而且要研究宗教哲学、宗教道德、宗教艺术、宗教组织等;不仅要研究宗教本身,而且要研究与宗教有关的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与文化,不能把宗教看作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必须是多方面的,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角度进行探索。宗教学不是哲学的一部分,但有着哲学的前提。宗教学研究不关心存不存在宗教,而着重在人们为什么相信宗教?如何相信?如何表现?首先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其次是描写它们,然后再进行评价。这篇文章可视为波兰宗教学研究的主要观点。
  从此在波兰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宗教学研究工作。
  1958年建立波兰宗教学学会,该会成为领导和协调全国宗教学者的机构。1970年它作为波兰的宗教学团体参加“国际宗教史协会”。与其并存的有波兰天主教宗教学学会,由天主教会领导,宗教界的研究人员参加该学会,他们办有自己的刊物。这两个学会互不相干,但互相借鉴、讨论,在有些问题上进行论战,在有些问题上也互相合作,合作的部分主要是宗教史的研究。
  当前波兰宗教学家除天主教学者外,主要分为三个流派:
  1.马克思主义者。许多宗教学家属于这一流派。但他们认为不能全部教条主义地搬用马克思主义,而要有分析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少人还受到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如著名宗教学家克列尔,他认为宗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必须是客观的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中有的内容可以同意,有的可以客观地接受,但不是全部。
  2.历史主义者。典型代表人物为马尔古尔。他本人并不信教,但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指仅是学术观点,而不是政治态度)。他认为应该研究历史,进行宗教比较研究,研究古代宗教消亡的规律,从而为现行宗教的消亡创造条件。他写过一本书,题为《论宗教的消亡》,其中研究古代宗教哪些已经消亡,哪些至今仍存在?有哪些规律性?把那些规律与今天现存的宗教联系起来,可以找出哪些现存宗教将会消亡,哪些还会存在下去的规律。
  3.其他受西方思潮影响的学派。如新实证主义、现象学等学派。尤其是实证主义,过去曾长期影响过波兰学者。至今不少人或多或少仍持新实证主义观点。也有些人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宗教。他们都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天主教的宗教学者把主要精力用在阐述和发展神学上。如:民族神学,这是波兰独创的神学流派。其创始者为枢机主教维辛斯基。在历史上,波兰国家多次被瓜分,民族存亡受到威胁,因此,他们认为需要提倡民族神学。当今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也是民族神学的倡导者。另外他们也发展自己的劳动神学,用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在天主教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已向人格论方向发展。他们关心文化哲学,卢布林天主教大学教授、修女齐比斯卡(Zdybicka)曾写过一本书,题为“在文化哲学中的人格论”。
  波兰宗教学研究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学者们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学术研究,现将波兰主要教学与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社会团体
  波兰宗教学学会 1958年建立,现任会长是A.诺维茨基,副会长是M.诺瓦契克和E.科德莱弗斯基,学术秘书是W.蒂洛赫(Wito1dTyloch)。学会每四年进行一次选举,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现有成员160人。学会于1970年参加国际宗教史协会,蒂洛赫教授是该协会主席团成员。波兰宗教学学会由波兰科学院提供经济资助。其学术刊物为《Euhemer》季刊,是波兰最主要的宗教学学术性刊物。
  1970年,学会组织编写了《宗教小百科》,1988年再版,修订版增加了许多内容。
  1986年,学会组织编写出版了《大学宗教学教科书》,首先全文在《Euhemer》上发表,征求意见。1988年正式出版。
  学会还负责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及组织会员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
  波兰世俗文化传播协会 这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建立于1969年。其前身是两个群众组织:“无神论与自由思想者协会”和“世俗学校协会”。现有15,000名成员,其中60%是教师,其它还有科研人员、文化工作者等。该协会的创始人为雅罗谢弗斯基(1930-1988Tadeusz M.Jaroszewski),其思想对协会有深远影响。他去世后,由斯沃维克(Zdzistaw Sl′owik)任总书记,蒂洛赫教授任会长。协会受民族复兴爱国运动(类似我国统战部)领导,得到人民教育部的经济资助。协会有三个刊物:《论证》,周刊,发行量25,000份;《人与世界观》,月刊,发行量5000份;《家庭与学校》,发行量60,000份;还办有一个内部的《通报》。协会还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各种宣传世俗文化的书籍。
  协会的分支组织遍布全国,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义务服务,全国仅189名工作人员从协会拿工资。首都华沙只有3-5名专职人员。
  协会的宗旨是宣传世俗文化,使青年逐渐脱离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不提“无神论宣传”的口号,因为波兰绝大多数居民信仰宗教。他们纠正50年代认为宗教是旧社会意识形态残余的思想,而承认宗教是一种价值本身。他们不提倡与神斗争,而宣传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人道主义;②理性主义;③世俗文化。他们的目的是促进世俗礼仪的形成,如:出生登记,成人礼仪、结婚典礼、死亡葬仪等。协会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家庭、工厂。工作重点不针对教徒,但教徒可以买到所有协会的出版物。协会在波兰影响颇大。
  协会与法国“国际理性主义者联盟”有合作关系。
  2.研究机构
  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宗教哲学与社会学研究室该室 自1961年建立,分两个部。1981年开始,两部合并,由M.诺瓦契克任室主任。研究室有6名科研人员,但进行着大量的科研工作和科研组织工作,出有《宗教学研究》刊物,每年两期。
  研究人员的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完成室内的研究项目;另一部分为从事个人感兴趣的题目。室内的研究分三方面内容:
  ①宗教哲学史和宗教理论。哲学史方面有:如斯基齐佩克(M.Skizypek)所写专著《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宗教理论》等。在宗教理论方面:开始出版五卷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宗教观》(诺瓦契克主编)。每年一卷。第一卷已付印。第一至第三卷内容包括评论从马克思到卢卡奇以及卢那恰尔斯基、卢森堡、拉法格、考茨基、贝林格、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宗教观。第四卷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评论。第五卷是系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正在着手编写《当代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其中论述现象学派、存在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语言学派、新实证主义学派等对传统宗教学的影响。
  ②基督教教义史的研究,已出版的,如:克莱尔(J.keller)主编五卷本《天主教教义史》(第一卷已出版);诺瓦契克主编《约翰-保罗二世的哲学与社会思想》(1983年);诺瓦契克主编《波兰天主教文化哲学》(1987年)等。另外,在1988年9月召开《宗教与文化》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会后准备出版文集;诺瓦契克正着手编写《欧洲基督教社会主义史》。还有人在编著东正教教义史等。
  ③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如1977-78年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出版了《论波兰人对宗教与教会的态度》;79年出版了《波兰青年对宗教的态度》;1983年重复调查了上述问题,其结果是在1986年出版了达尔切弗斯卡(K.Darczewska)的《波兰社会中的天主教》一书。现在莉比切夫斯卡(M.Libiczewska)准备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写出《波兰知识分子中的宗教信仰问题》一书。
  研究室与世界各国许多宗教学研究机构都有联系。他们与保加利亚学者合作,出版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文化》(诺瓦契克主编,1980年)。
  《宗教与社会进步》(诺瓦契克主编,1987年版)。
  与立陶宛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已进行多次关于《波兰和立陶宛的自由思想与无神论史》(从16世纪至现代)的学术讨论会。
  与苏联《科学无神论问题》杂志合作,明年将有一卷专论“宗教的哲学问题”,波兰8名学者参加写作及编辑,其中5名是该研究室的。
  研究室成员经常参加各种国际性宗教学会议。如:斯基齐佩克今年一年就参加了六次国际性会议。
  另外,波兰科学院各地分院的相应研究所中也有研究宗教的分支机构。
  党中央社会科学院宗教学研究所 本所的前身是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与宗教学研究所,从1985年单独分出宗教学研究所。该所所长是梅斯韦克(W.Mysl′ek)教授,副所长是米赫诺弗斯卡(E.Michnowska)。研究所工作分三部分:①进行宗教学研究工作;②培养博士和副博士研究生;③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工作任务很重。全所工作人员加上兼职的科研人员共33名,全国许多优秀的宗教学家都受聘在这里工作。研究所共分5个研究室:
  ①政教关系研究室室主任为副教授帕韦加(E.Pa1′yga)。著名教授E.哥德莱弗斯基(E.Godlewski)在这里工作,他写了许多有关宗教政治学、宗教立法研究方面的书和文章。
  ②教会史与宗教史研究室副教授帕皮埃齐内斯卡-图雷克(M.Papierzyn′ycka-Turek)任主任。她本人从事在东部边境(与苏联交界)的东正教问题的研究,研究该教在历史上与现在和政府的关系。波兹南大学天主教史学家维斯伏斯基(J.Wis1′oski)教授参加该研究室工作,研究天主教教会史并领导研究生的工作。
  ③宗教社会学研究室副教授达尔切弗斯卡(K.Darczewska)任主任。只有两名年青研究人员在此工作。一个完成了硕士论文:《天主教对青年教育的问题》。另一个对波兰的宗教信仰进行具体调查。她本人10年前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写出:《波兰的社会与宗教》一书,现在正进行第二次调查。
  ④世俗礼仪研究室别乌卡(E.Pel′ka)任室主任。专门从事社会主义国家世俗礼仪的研究,如婚丧嫁娶等。只有两个年青成员参加该室工作。
  ⑤宗教理论研究室由副所长米赫诺弗斯卡兼任室主任,主要研究天主教的教义、教理等。克拉科夫师范大学宗教心理学教授什梅德(J.Szmyd)在这里主持非理性主义和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华沙大学著名东方学者蒂洛赫教授在此负责非天主教的宗教理论问题。科学院的诺瓦契克教授在此负责宗教与文化问题。诺瓦契克组织了数次讨论会,主要研究三个问题:①文化的理论问题;②天主教会论波兰的文化;③天主教文化周问题的研究。波兰天主教会自1978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天主教文化周,请知名作家、艺术家、画家、学者、音乐家等提供展品,举行展览会以及关于天主教文化的讨论会,对青年、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影响很大.诺瓦契克领导对这方面的研究,研究10年来这种文化周的题目有什么变化?有多少人参加文化周活动?哪些人参加?对文化艺术发展有什么影响?对提高与发展个人的信仰有多少影响?围绕着这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宗教与文化》这个总题目下,由诺瓦契克主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集。另外,诺瓦契克还在这里主编了《当代新神学》(1986年出版)一书。现他正与所长米斯韦克合作编写《解放神学》一书。
  所有这些研究室都单独进行活动,召开会议,举办讲习班,培养研究生,与国内史学界及政治学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所每年平均举行两次国际性会议.重点的研究计划,由国家单独提供资助。
  研究所现有研究生100多人。另外,社会科学院其他研究所的学生在第三年学习期间,都要上宗教学的课.研究所还办有两个大学毕业后学习班,一个是给国家干部办的,一个是给中学宗教学教师办的,这两个班的学生水平都比较高,有工作经验,所以聘请全国的专家、教授给他们讲课。
  本所还随时向党中央提供材料,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除研究室外,该所还有外事办公室、图书馆和情报室。
  3.教学单位
  克拉科夫亚盖隆大学宗教学学院 这是波兰第一所教授全部宗教学课程的学院。1974年,在亚盖隆大学校长M.卡拉西教授参与下,学术委员会通过建立宗教学学院。第一任院长为副教授帕弗利茨(Jan Pawlic)。1975年开始为其他专业自愿学习宗教学的学生讲授二年宗教学课,同时培养10名三年制宗教学的研究生。不久即开始招收本科生。
  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包括全部宗教学与一般文化课。其中包括:宗教学引论、宗教人类学、文明发展史、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比较史(分东方宗教比较史与西方宗教比较史)、哲学、宗教心理学、基督教史、波兰的宗教、宗教理论、宗教现象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宗教伦理学、宗教政策。此外,还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外语(其中包括古代语言)等。学生学习5年,毕业后得学士学位。
  1980年学院院长为马伊赫罗弗斯基。1987年起,现任院长为文化人类学专家帕弗卢奇克(W.Pawluczuk)。该学院现有教师19名,4名行政人员,分三个教研室。
  ①宗教理论与比较宗教史教研室,由马尔古尔(T.Margul)教授任主任;②宗教社会学与心理学教研室,由阿达姆斯基(F.Adamski)任主任;③基督教哲学与历史教研室,臭赫曼(J.Ochman)博士任主任。
  学院的科研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研人员按个人的计划进行研究,以便取得更高学位的项目;第二部分是根据高等教育与技术部向学院提出的大纲进行工作。
  第二部分的工作,制订了两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75-1979年。总的科研题目是:“宗教信仰的形式及在大学教育影响下青年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围绕此题目研究了这样一些问题,如:“被研究者的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础及个人特点”,“大学生世界观类型学研究”等。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80-1985年,题目是“从理论、法律和社会的角度研究现代和历史上的宗教与世界观问题”。在此范围内研究了“宗教团体发挥职能的政治一法律问题”、“波兰社会世俗化的因素与方向”、“波兰社会宗教信仰与习俗模式的改变”、“宗教、教派、崇拜、宗教改革与社会宗教运动的兴衰”等问题。有好几个大学的科研人员参加了上述研究,但主要的协调中心是宗教学学院。
  个人研究计划在宗教理论与比较宗教史教研室主要集中在“宗教消亡的过程”、“分析当代宗教学在学校中的状况”、“古希腊与古德意志宗教的政治方面”等问题。在宗教社会学与心理学教研室大量调查了“波兰非天主教的教会”,“在大城市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作用”、“某些宗教团体的消亡”等问题。第三个教研室主要研究中世纪天主教会史;天主教与民族主义相联系的问题;天主教文化哲学与犹太教哲学;天主教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等等。
  学院与其他国家有广泛联系。常有美国、苏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学者来访。学院的学者与这些国家的研究中心进行交流。
  学院出版《宗教学研究》月刊,刊物上常刊登国外作者的文章。
  高等军事政治学院宗教和伦理学教研室 该教研室过去是哲学教研室的一部分。1986年成为独立的教研室。由切尔文斯基(J.Czerwin′ski)担任室主任。一共有6名工作人员,三人从事宗教学工作,三人从事伦理学工作。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军事干部,毕业生将是部队中的政委或教师。凡在学院各系学习的学员,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三年都有宗教课,由该教研室负责教学工作。专业为宗教学的学生,只有两、三名,他们要学三年系统的宗教学课程,毕业时通过论文答辩,得学士学位。
  教研室于1988年出版军事院校用宗教学教科书。大部分作者是本教研室的。
  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主要放在实际调查方面,如宗教在军队中的作用问题。他们每年都在战士和军官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信仰变化情况并进行逐年对比。如:在军官及其家属中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表明宗教影响在军官中要比在其他领域中少得多。而在战士中则和一般群众一样,有宗教信仰的占92-93%(最近情况),大部分是天主教徒,2%是其他宗教的信徒。
  又如,他们从60年代开始在军队中调查信仰情况,20多年以后进行对比,发现信仰人数最近在增加,60年代部队中有信仰的人占总数的84%,70年代中减至76%,而最近增加到92 -93%。
  宗教伦理学方面他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马克思主义者和宗教信徒不同的伦理学观点的分析等。
  由于学院属军事性质,其科研成果很多不公开发表。
  大学后宗教学学习班 波兰所有综合性大学中都办有这样的学习班,对职工进行在职进修,主要是培养中学宗教学教师。如华沙大学、弗罗茨瓦夫大学、格但斯克大学、卢布林大学等都有这样的学习班。
  波兰从1986年开始,在中学进行宗教学教学,学生自愿参加。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愿意听宗教学课,60%的中学已实现这一课程。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迫切需要培养教师。各大学后学习班就是为此而办的。
  这种学习班在15年前创始于弗罗茨瓦夫大学哲学史教研室。现在该学习班的负责人是布沃齐安(T.Bl′ocian)。参加学习者必须大学毕业,几乎全部都是中学教员,不交费,每年由国家预算拨款。学制两年,有480小时听课,其他还有课堂讨论等。结业时写论文,发毕业证书。课程内容有:宗教学概论、马列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比较宗教学、宗教教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宗教建筑与艺术、波兰的宗教立法、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世界及波兰无神论史与自由思想史、世界各国及波兰的政教关系、国家对宗教的态度与政策、宗教人类学与价值哲学。
  这所大学后学习班的基础较好,其他大学的学习班课目可能少一点。
  学习班的教师由负责人邀请本校或外单位有关专家兼职。学生人数每年不等。多时可达100多人,近一、两年有所下降,一学期只有15人。
  全部高等师范院校都设有宗教学教研室 凡在师范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必须有两年参加宗教学课程的学习。故所有师范院校都有宗教学教研室。如克拉科夫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设有哲学与宗教学教研室,由该学院院长、知名宗教心理学家什梅德主持,教研室有教师与助教17人,还聘请其他单位专家参加教学与科研工作。
  4.其他 除上述专门从事宗教学研究与教学的单位外,还有许多散在哲学、历史、政法以及东方学等研究所及教学单位的科研人员和教师从事宗教学的研究。
  科学出版社组织出版《当代宗教学经典文库》,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从1957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出15卷,还在继续往下出,主要翻译世界各国知名宗教学者的主要作品。其中有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斯宾塞、泰勒、列维等人的主要著作,也翻译苏联托卡列夫等人的主要著作。据说这套书在波兰很受欢迎,一出来就销售一空。
  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研究与教学力量也很强。波兰有三所天主教大学;卢布林天主教大学、华沙神学院、克拉科夫教皇神学院。神学生学制5年,函授班6年。卢布林天主教大学出版《天主教百科全书》,已出4卷,至少要出到20卷;华沙神学院出版多卷本天主教神学词典。他们都有自己的出版社。
  波兰当代著名的宗教学者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1.J.凯莱尔(Jozef keller),此人是老一辈的宗教学家,80多岁,已退休。在波兰宗教学界享有盛誉。他毕业于梵蒂冈圣经学院,曾是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教授,以后离开宗教界,成为世俗的宗教学者,是第一任波兰宗教学学会主席,主要从事基督教史以及天主教伦理学的研究。
  2.A.诺维茨基(Andrej Nowicki),现任波兰宗教学学会主席,国立卢布林大学哲学与文化教研室主任,从事哲学史、古典文化哲学和无神论史研究。他在波兰创导一种新的哲学流派,称为“相遇哲学”(incontro10gia)。他认为人们在时空中互相相遇,而不是相斗。人的实质不在其内部,而表现在其工作、活动中,这才是人的价值的真谛。比如,一个人死了,他写了书,我们读他的书,就是与此人相遇。人和人之间互相相遇,互相谈话,互相补充,形成新的观点,促进世界的发展。这就是他的相遇哲学与相遇实践。他的这种哲学对波兰学术界影响颇大,由此而形成各种对话理论。
  3.Z.波尼亚托弗斯基(Zygmunt Poniatowski),今年65岁。是《Euhemer》编委。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教授。此人可称为波兰宗教学的奠基者,很多观点形成于他的著作中。1959年他出版专著《宗教学概论》,已出第二版。波兰学者认为这是苏联东欧国家最早的一本宗教学概论,对其他国家都有影响。他主要从事基督教及新约圣经的研究。其所著《圣约翰的启示录》在学术界影响也很大。
  4.W.蒂洛赫(Witold Tyloch),今年61岁,是世界宗教史协会主席团成员,波兰宗教学学会学术秘书,华沙大学文学与语言教研室教授。他是一个东方学家,犹太教学者,从1957 年开始,在华沙大学东方学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至今30余年,主要研究早期基督教与犹太教历史。在波兰翻译出版了库姆兰古卷,在国际上影响颇大。其他较有影响的著作还有:《旧约圣经各卷的历史》、《死海古卷手稿》、《库姆兰会社的社会意义》、《犹太教》等。
  5.M.诺瓦契克(Mirosl′aw Nowaczyk)今年57岁,现任波兰宗教学学会副主席,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宗教哲学与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本人从事多方面宗教学的研究,熟悉意大利哲学,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并做了大量的科研组织工作。70年代出版专著《黑格尔哲学中理论宗教学问题》,最近即将出版《解放神学》、《宗教学中的马克想主义与进化论》等书。
  其他还有克拉科夫师范大学的扬·什梅德,他著有《宗教心理学》等书;亚盖隆大学的帕弗卢奇克等都是有自己的专长,从事多方面宗教学研究的学者。
  三.几点小结
  1.波兰人民中信仰宗教的人很多,波兰政府非常注意引导人民正确对待信仰问题。这也反映在波兰的宗教学研究与教学之中。宗教学的教育非常普及,从中学、大学到军事院校,其目的是使青年对宗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使他们知道世界上不仅有天主教,还有其他宗教,使他们对其他宗教有宽容的态度,并逐步正确认识天主教的产生和发展。在学校之外,进行世俗文化宣传,争取逐步用世俗礼仪取代宗教礼仪。并且卓有成效。
  另一方面,宗教界的宗教教育也很普通。虽然在一般学校中不设宗教课,但不少孩子在家长督促下在课后到教堂去上宗教课与道德课。教会每年组织10岁以上的学生进行假期活动,到海边、农村、郊外住宿,有吃、有玩、有学习。他们把学生分成三级,每级学完要通过考试进入下一级。现有60,000名学生参加这种活动。这是教会培养其世俗教会骨干的一种方法。
  这样的环境,使波兰人自幼就接触到大量宗教与宗教学的知识,从而促使波兰的宗教学研究在一个广泛的群众性基础上展开。
  2.波兰地处东欧与西欧之间,其学者过去曾长期受到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其中不少人曾就学于意大利或梵蒂冈天主教的各种学院和大学,还有在联邦德国和法国或苏联等东欧国家学成归来的。学者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一般都通晓一、两种外语,而研究古代宗教的往往懂4至5种死语言。另一方面,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教会中的新托马斯主义等的影响也较深。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和这些流派的思想进行论战、对话,才能发展,这使波兰宗教学研究表现得思潮起伏、绚丽多彩,并且有一定的深度。
  3.波兰宗教学者在政治上绝大多数爱国,拥护现政权,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支持现政府进行改革。他们很多人经常去西方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或旅游,对西方社会有较深了解,并不喜爱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但是,在学术观点上,他们可以公开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支持新实证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学术上的论战将促进学术的发展。
  4.一部分波兰宗教学者,以诺瓦契克为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或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一些革命者的宗教观中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并不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历史条件,所受的思想影响都不相同。比如,诺瓦契克认为,生物学上的进化论被一些思想家移植到社会科学、宗教学中,如普列汉诺夫、考茨基、拉法格等,他们只构成一种进化论的流派,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组织出版五卷本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宗教观》,希望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遗产中应该接受什么,扬弃什么,从而建立起波兰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波兰宗教学界对西方学者与学术流派不称“资产阶级学者”或“资产阶级流派”等。他们认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者不一定与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处于敌对地位。这些人也从哲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或其他学科的角度对当代存在的现象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值得马克思主义者思考.因此,只能说他们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中也有许多值得吸取和借鉴的东西。所以,他们出版《当代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宗教学经典文库》(其中既包括马克思主义者的,也包括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既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著作)。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这些流派进行对话.
  6.鉴于以上这些特点,使波兰的宗教学界既区别于西方的宗教学界,又区别于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的宗教学界。他们既与西方学者长相往来,进行合作,又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学者长相往来,进行合作。这使波兰成为一个相当独特的交流中心,各种学术流派,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相遇,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在这里召开。每一个从事宗教学研究的人都有可能与国际上各种学术观点的学者相接触,都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他们的宗教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活跃兴旺的景象。
  我们过去对波兰的宗教学界了解甚少。笔者通过这次访问,认为,波兰宗教学方面的研究情况、特点及其研究水平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我们今后应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交流,互相学习。并且通过他们这个独特的交流中心,可以摸到东西方宗教学研究的脉博。
  *本文是笔者于今年8月出访波兰一个月。根据自己亲自调查的材料写成。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的诺瓦契克教授提供材料最多,并帮助联系了很多单位。特此致谢。
  ①Euhemer为公元前300年希腊哲学家的名字。他认为神话来源于人间英雄的史实,刊物即以其名命名。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