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朴初先生对中国新时期佛教的卓越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中国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逝世已经10年了。我们在此举行纪念研讨会,缅怀他一生的光辉历程和为国家进步、佛教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

借此机会,仅就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赵朴初先生对中国佛教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回顾,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指导佛教界迅速恢复寺院组织和宗教活动

10年“文革”,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灾难性后果,对中国的宗教也同样如此。佛教事业曾濒于毁灭。文革结束后,随着全国拨乱反正的进行,以赵朴初先生为代表的佛教界领袖,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各项法规,为迅速恢复各地佛教寺院、佛协组织和宗教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底,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认真总结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和经验,明确新时期佛教的任务,修补佛协章程。在这次会议上,赵补初先生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83年是中国佛协成立三十周年,在12月召开的佛协四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赵朴初前会长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周年》的报告,回顾佛协成立三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之后,正式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此后在1987年、1993年中国佛协五次、六次代表会议,赵朴初先生皆被选为会长。

在赵朴初前会长的指导和各级佛协、寺院僧俗信众的共同努力下,从“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与开放寺庙、健全组织,培养佛教人才、发展佛教文教事业等方面皆取得重大进展,使中国佛教顺利地进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倡导“人间佛教”,推进佛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赵朴初先生在1983年中国佛协四届二次会议上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纪念报告中,明确地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他在1987年佛协五届会议作的报告中再次阐释了这一思想,新修订佛协章程也将“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载入第二条。此后,赵朴初前会长在佛协历届会议及各种场合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倡导和阐释。

赵朴初前会长倡导的人间佛教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爱国爱教,修持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戒规和道德理念、规范;关心社会致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奉献;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发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可以说这是一条能够促使中国佛教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社会密切适应的道路。

三、针对佛教界出现的问题,将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今后佛教界重要任务

佛教事业进入了恢复振兴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针对佛教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败坏佛教声誉的不良风气和现象,以赵朴初前会长为代表的佛教界领袖适时地将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提到日程。在1993年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赵朴初先生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对佛协四十年非凡历程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总结,对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这一重大问题作了阐释,特别强调:“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

应当认为,在佛教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赵朴初前会长代表中国佛协要求各级佛教组织、寺院将加强包括信仰、道风、教制、人才、组织在内的五大建设提到重要工作日程,并且强调进一步发展佛教文化、教育事业,意味着中国大陆佛教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认为,这是赵朴初前会长对大陆佛教界实践的人间佛教思想所做出的新的重大发展。

四、强调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拓宽佛教融入社会的渠道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对佛教的隔膜,或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的片面理解,或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佛教,甚至将佛教与迷信等同起来,最常见的是将佛教作简单化的理解,认为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就是佛教。赵朴初先生在文革后对此多次加以廓清。1984年赵朴初前会长出席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提交《佛教和中国文化》文章,概要而精确地论述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和主要特色、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整体上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真实风貌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同年9月,赵朴初前会长出席中国佛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作了《学问无止境》的讲话,提到周建人曾两次写信建议今后要加强佛教研究,并且以历史学家范文澜致力研究佛教为例加以说明,要求学僧充分认识佛教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积极开展佛教研究工作。1986年《法音》第二期发表了赵朴初先生与访问他的几位青年的谈话记录《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年,赵朴初先生为《文史知识》第10期所写《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文章对“佛教是文化”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说“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对中国哲学、文学、建筑、艺术、天文、音乐、医药等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文章还对在新时期弘扬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赵朴初先生对佛教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观点,是对佛教本来面貌的正确反映,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现在也没有过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和阐释、介绍佛教的历史、佛教对充实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当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佛教作为传统宗教之一,要在社会上传播和发挥劝善止恶,利益人群,造福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虽然主要以宗教的形态开展活动,然而同时也可侧重以文化——佛教文化的形态,让社会上更多的非信奉佛教的人群接近佛教和了解佛教,从而拓宽佛教融入社会的渠道,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

五、重视培养佛教人才,致力发展佛教文教事业

赵朴初前会长十分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与党和政府密切配合,1980年恢复因“文革”而停办的中国佛学院。此后,在赵朴初前会长的关心和支持下,南京栖霞山和苏州灵岩山设立了中国佛学院的分院,各地也相继建立佛学院。在赵朴初会长的主持下,中国佛教协会1986年和1992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表《会议纪要》,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1992年《法音》第三期),提出调整教育规划和课程安排,制定相应措施,组织编写教材,聘请教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研究生,向国外派派遣留学生等设想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

赵朴初先生基于对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认识和国家的需要,十分重视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在赵朴初前会长的关心和主持下,中国佛协开展保护和整理佛教文物的多项工作,例如挖掘、整理和拓印房山石经,编写《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出版中文版《中国佛教》,恢复金陵刻经处,补刻《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出版各种佛教文集,举办佛教美术艺术展览,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重印《清藏》、摄制影片《佛教在中国》等。1987年成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加强教内外学者的联系,积极开展佛教学术研究和国内外佛教学术交流,出版学术专著,编印学术年刊《佛学研究》及普及刊物《佛教文化》等。

 此外,赵朴初前会长对开展中日、中韩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也做出极大的贡献。

回顾赵朴初先生为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中国佛教事业所做出的非凡业绩,使人从中受到极大振奋和教益。赵朴初先生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的极端负责的精神,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炽热感情和为推进中国佛教与时俱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受到广大佛教信众的敬仰和赞扬,也受到广大学者和民众的敬仰和赞扬。今天在此举行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10周年的研讨会,共同缅怀赵朴初先生,真心希望赵朴初先生生前做出的业绩今后能提到进一步扩展,他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他倡导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中国佛教界继承并适应社会进步不断得到发展。

                                          201058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