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白玉蟾的精神世界   

作者:卢国龙

南宋白玉蟾,大概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名动朝野的才子。在他且行且吟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传奇人物了,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学问极好,“天下有字之书,无不经目”。当时谈知识,讲学问,不出乎儒释道三教,白玉蟾写文章时,三教典故总是被信手拈来。正因为胸中蕴藏着前人的许多文化成就,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所以几千字的文章,在白玉蟾的笔下常常一挥而就。有人记载观看白玉蟾写文章的经历,说是“犹河决昆仑注之海”。

不仅才华高,学问深,白玉蟾还胆识过人。他从不与蝇营狗苟之辈为伍,只喜欢豪情超迈之士,以侠肝义胆相照,也喜欢谈兵略,喜欢纵横捭阖之道。在发现南宋政权存在诸多问题的时候,他直奔皇宫,要献计献策,不仅拳拳报国之心时常自然流露,而且对于天下形势,也表现出高屋建瓴的洞察。

以白玉蟾这样一个人物,生活在宋代那样一个特别崇尚文治的时代里,金榜题名的荣耀,甚至超过武将得胜回朝。然而,白玉蟾只在十二岁的时候应试过一次“神童科”,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学通了儒家的九部经典,还能写出不同凡响的诗词。但在这之后,他却远离科场游戏,“去而为老氏子之徒”,遨游江湖。这样的人生选择,精神上当然有所享受,可以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但生活上却不免要忍受贫困,有时甚至很潦倒。这也是有关白玉蟾的一个谜,他究竟为什么放着富贵不取,却要作一个流浪诗人,永不厌倦地体验着求道者的生活?以至“足迹半天下”,走遍了南宋政权统领的半壁江山。

像流浪诗人一样地游历,当然就会像流浪诗人一样地忧患,小则为一身生计而忧,大则为家国天下而忧,白玉蟾的许多诗文,都表现出这两方面的忧患。然而,忧患家国天下之事,不正应该博功名、走仕途吗?但白玉蟾没有走这条路,可见这两方面的忧,是他放弃功名、游历天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那么,导致白玉蟾游历以求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一篇题为《日用记》的短文里,白玉蟾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幕场景:深秋之夜,万籁俱寂,白玉蟾独自漫步在旷野里。仰望满天繁星,清朗而闪烁,让人感受到宇宙的灵性;环顾夜幕下的大地,一片朦胧,昏昏沉沉。两相对照,头顶的天似乎很真实,脚下的地反而模糊得近乎虚幻,于是,一个长期酝积在心中的问题,不觉从灵魂深处浮现出来:人作为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最终又将到哪里去?短暂的个体生命,与生生不息的永恒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凭着灵性,人固然能领略天地造化,但能够进一步感悟造化的真谛么?白玉蟾的自由精神不禁脱腔而出,要神游太虚,“若将凭虚御风,泠然于汗漫之上,登玉帝之庭,遊王母之房”,然而,“青霄冥冥,红尘扰扰”,人世间的事纷扰不堪,天宫上又音讯全无,白玉蟾也只有喟然兴叹。

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沉默是精神升华的序曲。白玉蟾从神游太虚回到现实,结果并不是意志上的委顿,而是精神上的升华。他的许多诗词文赋,都站在现实生命感受的立场上,围绕这类哲学问题展开,其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引人入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和本质。本文只引用他在《谢张紫阳书》中的一段话,“父母未生以前,尽有无穷活路;此身既灭之后,复有无极真机”。其思想意境,当然很深邃,但也不难理解。理解的关键,在于能否放下狭隘的自我,领悟大自然造化的生生不息之机。因为在“我”生成之前,大自然的造化生机已经存在,当“我”既灭之后,大自然造化的生机依然存在,“我”于是就明白了,此身只是大自然造化生机的一次呈现,“我”与大自然,与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机,其实是统一的。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追求的天地境界。站在这个境界上体悟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则瞬间包含着永恒,个体包含着宇宙。于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自然要滋生出爱心和仁慈,真正体会到天下人都是我的同胞,天下万物都与我同根而并生,从而以和谐的心境对待万物,对待他人。

白玉蟾的精神世界,大概就是由这样的体悟和情感构筑起来的。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