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站在两个世纪的交汇点上。
即将逝去的百年,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新的世纪姗姗而来,它将为人类展现怎样的前景?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做好准备了吗?这一切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在即将跨入1999年的时候,带着对新世纪的展望,记者采访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吉同志。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科学技术革命的逼近,这是20世纪震撼历史的三件大事。
记者: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在20世纪即将走完它光辉的历程之际,认真总结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我们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您认为,20世纪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
刘吉:20世纪中,我认为有三件事是震撼历史的。第一件事是人类进行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战争的规模和破坏都是空前的。这两次战争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表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市场,而发生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纯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有社会主义苏联参加,但她是反法西斯的中流抵柱。所以人类空前浩劫的两次世界大战这笔帐,应该算在资本主义身上,这是铁铸的历史,是历史对它的评价。第二件事就是从1917年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到1991年苏联垮台,这件事情也是震撼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留给人类历史性的思考,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认真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果不认真总结,怎么能够吸取前车之鉴呢?但是我们对苏联的兴亡这件事迄今还没有认真总结,是一憾事。第三件事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但是它是比前两件事更重要的,这就是在50年代的中期,出现了一系列极其深远地影响20世纪下半世纪乃至今后历史的事件。一是1954年,电子计算机开始了商业化的应用。大家知道,1946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但那时的计算机由于是用电子管造的,有几层楼房那么大,主要是给科学家们计算用的。因此从1946年到1954年的8年时间里,计算机只生产了几百台,它只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挥作用,对整个社会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从1954年开始,计算机小型化了,开始用于商业,从此,计算机按照指数曲线增长,一直到今天,计算机进入到每个家庭,出现了信息高速公路,产生了英特网,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二是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它表明人类开始离开地球进入宇宙,表明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大大地扩宽,进入宏观阶段了。三是1956年美国率先出现了白领的劳动者超过了蓝领的劳动者,当时统计白领的劳动者达到50.1%,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它表明人类开始了以脑力劳动为主力军的时代。80年代,美国的蓝领工人降低到30%多,到90年代只占10%,预计到下一世纪初,将进一步下降到5%或2%。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还应该提到,1956年发生了著名的波匈事件,波兰和匈牙利人民上街起来反对共产党,反对政府。从理论上讲,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与政府、党与人民之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整个社会在政治上、道德上是高度一致的,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波匈事件第一次发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件事也是很震惊的,它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但是当时我们没有对此进行认真的总结,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把它重新纳入到阶级斗争的框架中去。当然应该看到这里面有阶级斗争,但绝不只是阶级斗争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没有看到上面第一到第三的历史性变化,由此带来了以后一连串的问题,包括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崩溃。以上这些事情都发生在1954、1956、1957这几年里,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场科学技术革命正向我们逼近,并由此带来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对这场新的产业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认识到,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这一新的情况给以当代的说明。恰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大力推行这场革命,取得了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落后了,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对这个问题小平同志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他首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句话得到广泛的传播。他还说了一句话,知识分子不应该再是老九,而应该是老一。这句话至今还没受到足够重视。这两句话,我认为是一个整体,是对这段历史的最精辟的总结和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我们昭示的历史结论。我们要想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谁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谁就能获得飞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紧紧地依靠知识分子这支队伍。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就是因为它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并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先进的生产关系。当代先进生产力是什么﹖是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是知识分子已成为历史的主导力量。所以我认为,小平同志的上述概括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跨世纪的发展。对小平同志这段话,目前都是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等角度谈的,还没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述。我认为,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将影响整个21世纪,影响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信息工程、生物工程、金融工程、环保工程、教育工程是21世纪的五大战略工程。
记者: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人们有着种种的预测。有些人认为,新世纪世界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这就是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和信息的网络化,这些趋势将大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您认为,这样的21世纪我们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刘吉:当我们谈到21世纪发展的时候,首先就要看到,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达到了英特网、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新的历史高度,它将极其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经济方面讲,英特网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现在整个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继计算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机器人、柔性加工体系、无人车间,由于智能化的生产,把体力劳动从生产线中排挤出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所以说它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改变了整个经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现在西方很多人的家已是电子小屋,里面有多媒体、电脑,能与整个世界发生联系,这就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了。前不久,我在日本京都附近的精华村访问,500多个家庭正进行21世纪生活的实验,坐在家里,就能看全世界500个电视台的电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观众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观众是受众,它放什么,我们看什么,现在真正变成信息的主人了,这表明人的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将影响人的整个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文化的影响,今后全世界的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的,通过英特网和电视等传媒,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将是空前的;对政治的影响,今后随着“电子民主”的出现,预示着政党的消亡,像现在这样的政党组织,今后将可能失去存在的必要,人民在英特网上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带来的民主变化是很大的。所有这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人类飞跃的进步,同时令人忧虑的是对中国严峻的挑战。
在下一世纪,国外未来学家预测有三个战略工程,第一个是信息工程,刚才已经说到;第二是生物工程,现在克隆羊、克隆牛已经出现了,克隆人不可避免也要出现,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当然还包括通过生物工程发展农业、用基因工程去改造医药等等,因此,下一世纪,生物工程也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第三叫做金融工程,东南亚金融风波就是一个例证,一夜之间,不动一兵一卒,一枪一炮,就可以使一个国家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所以,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系统工程专家、应用数学家都涌入华尔街,搞金融工程,搞出许多软件、方案、对策,及时掌握全世界的金融信息。这是国外公认的21世纪的三大战略工程。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两个战略工程,一个是环保工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目前的环境状况,已经到了地球难以忍受的程度。到下一世纪,环境问题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比如说,现在二氧化碳很多,产生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在升高,破坏了自然界的整个平衡,地球将可能突然出现一些目前预料不到的变化。所以研究突变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活动在20世纪以后是空前的。人类至今有三五百万年的历史,以前的活动对地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活动对整个宇宙生态的影响就很大很大了,可以说,一个世纪等于几百万年。再比如说,现在在所有的污染中,还有一种污染--荷尔蒙污染,由于大量化学的、电磁的污染,影响到动物的激素,导致很多动物绝种,这种污染现在已经影响到了人类,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生殖能力。而现在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二是教育工程,下一世纪教育工程也是件大事。必须提高民族素质,如果人的素质不提高,就无法适应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革,就要落后,21世纪就没有它的位置。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人类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不平等。同样的一个人,在山区受不到教育,即使是天才,也只能当个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而要在上海、北京,他就会成为博士生,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过去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现在看来,英特网的出现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将不再需要办这么多的学校,极而言之,可以在英特网上办一所大学,这所大学请的是最好的老师。在家里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这样,不分地区等差异,人人都有一个平等的、公平的学习机会,而学习的质量又是最好的,这就使整个人类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因此教育工程将是21世纪的大事。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把教育工程抓上去了,那他就最具有竞争力,否则就落后,就会被历史淘汰。
记者: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和挑战,您认为我们现在做好准备了吗?
刘吉:我觉得现在准备的还远远不够。现在最应该重视,当然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人类对这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认识和感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其实我们党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同时我们党根据小平同志的论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方针,都是很正确的。问题是如何贯彻落实,这确确实实是一个战略对策问题。战略对策要进行系统设计,要引起整个社会,特别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准备,作为我国跨世纪的战略对策。如果认为科教兴国只是教育界、科技界的事情,这是不对的。科教兴国是治国方针,所以朱基总理说,本届政府主要的任务是搞科教兴国。但现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科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
知识经济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翅膀才飞得起来。
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20年里放了两颗卫星,功劳巨大。一定要对社会科学转变观念,繁荣社会科学。
记者:目前,知识经济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可以预见到,下一世纪,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吉:知识经济问题在我国大众传媒中还是比较热的,在国外还没有这么热。其实,知识经济也罢,信息革命也罢,或叫第三次浪潮也罢,最早叫做后工业社会,实际上都表明了西方学者希望对50年代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最早是丹尼斯·贝尔。他首先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他并没有进行具体概括,但他是最早感受到这种变化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他把人类将发生的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称为后工业社会。随后,最有影响的是未来学家托夫勒。他提出了第三次浪潮,认为人类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现在人类进入了第三次浪潮,并对此做了许多描述。因为是普及性的,整个社会都知道了,但他也没有概括出来第三次浪潮是什么,只说到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以后是奈斯比特,他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革命,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这个说法虽然被整个社会广泛传播,学术界并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观点。再后来就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由于联合国和克林顿的引用,一下子引起了重视。所有这些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从5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确实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革命性变化的历史阶段,这点已经得到了共识;二是,对于这一历史阶段,应该怎样来概括它,现在还没有定论,所以不断地出现新的概括。到现在最新的概括叫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到来。我觉得有它一定的道理,信息革命、第三次浪潮也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学者,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人类发生的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回答。不要老跟着人家后面跑,人家讲第三次浪潮,我们也讲第三次浪潮;人家讲信息社会,我们也讲信息社会;人家讲知识经济,我们也刮知识经济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对当前人类社会发生的新变化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概括都不准确、不完善,因为信息也罢、知识也罢,它都是一种产品,而不代表一种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形态的确立是由它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决定的。比如,原来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发展到工业社会后,它的生产方式完全变了,是在工厂集中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在流水线上生产。工业革命是以发明蒸汽机作为标志的,但并没有说它是蒸汽机社会,因为蒸汽机是一种产品,不是一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工业。我们现在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导产品,但它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呢?科学家们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通过一些试验仪器,产生了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变成信息通过一些网络传播出去,这表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而且在下一世纪将成为主导产业,更多的人将要从事科学研究。因此下世纪真正的主导产业将是科学研究业,我把它简称为科业。所以,过去是工业代替了农业,现在恐怕科业将要代替工业。那末我们面临的究竟是一场什么革命?我认为是科业革命。这个革命代表着科业正在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方式,而这个劳动的主力军将是知识分子、科研人员。所以,我们要开展科业革命,要千方百计使我们的科学研究产业化,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说。
记者:面对我国风潮渐起的知识经济热潮,您认为我们在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刘吉:现在,一谈知识经济就想到了高新技术,这是毫无疑问的,自然科学对知识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要忘了小平同志讲过,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经济要发展起来,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知识﹖过去毛泽东讲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阶级斗争知识,一种是生产斗争知识,到50年代又提出还有科学实验,这也是毛泽东的一家之说。对知识要进行科学的界定,从而才能准确地研究知识价值、知识产权等问题。第二,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当然要有知识分子,要造就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要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劳动的主力军,这样才能不断产生知识。美国现在成人中大学毕业生占58%以上,我们现在大学文化程度才占5—6%,如果没有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谈什么知识经济﹖但是,即使有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还需要这些知识分子都有创造性思维才行,因为新的知识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的。所以,不仅要培养出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还要培养知识分子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和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这些知识分子培养出来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知识呢﹖这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适合于创造性劳动的条件。首先要有好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如果一个博士生,生活没有基本的保障,他怎么进行创造性思维?应该如实地承认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给知识分子充分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让他有一个安定的、专心致志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当然还要加强管理,创造性思维的人在一起如何协调﹖怎样把不同素质的创造性劳动者优化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管理,这也是很重要的。特别要指出,还要有一个提倡创造性劳动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必须让创造性思想出来后,社会能够很快地保护它,发扬它,不要新思想一出来就去批判。真理总是最先由个别人发现,在少数人手中,马克思主义最早也只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手中,如果一下子就被亿万人接受,就是常识了,任何创造性思维开始都是少数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刚冒头就摧残它,怎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呢﹖这就是科学体制改革的问题,以及我们党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政策,使我们的人才倍出。第四,知识出来后,如何转化为经济﹖科学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知识经济如何管理和发展﹖这同原来的工业经济不一样。既然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应该用新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用新的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方式去管。以上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自然科学问题,而是社会科学问题。所以说,要搞知识经济一定要繁荣社会科学,如果没有繁荣的社会科学,知识经济是无法产生的。
知识经济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翅膀才飞得起来,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是要栽下来的。未来的21世纪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上述五个战略工程上,我们要迎接挑战,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准备。这五个方面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比如说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当然都属于自然科学,但是如何发展它,则是社会科学的问题,而且它们本身也会带来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尖端问题。比如信息化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就担心,人人都在电子小屋互不接触,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为信息的传递,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发财,谁掌握不了信息谁就要落后,那会不会产生新的两极分化;将来克隆人出来后,就会出现伦理道德的问题等等。到下一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将高度融合。但是,现在人们对社会科学重视不够,对于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够。一定要对社会科学转变观念。在“左”的路线影响下,认为社会科学危险,把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对社会科学过于苛刻。自然科学允许失败,社会科学只能一次成功,一次说错了就得挨批,甚至政治迫害。实际上,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年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自然科学有卫星上天,这是非常好的,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社会科学至少在这20年里放了两颗卫星。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首先是社会科学家提出来的,引起了争论,后来得到小平同志的关注和支持。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我们可能还在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泥泞中徘徊。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这是社会科学放的一颗光辉的卫星。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顾准、孙冶方在50年代就提出,社会主义要搞商品经济,当时批判他们的理论是资产阶级理论,批得人家家破人亡。40年后,党的14大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来之不易的,是40年来社会科学家前赴后继,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得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颗卫星,这颗卫星社会科学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要忽视社会科学家,不要忽视社会科学。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好繁荣社会科学,培养出一批敢于探索、勇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社会科学家队伍,在这个队伍中间,产生出一批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大师级学者。
全球化大大超过了民族的概念,这个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为迎接全球化挑战,我们必须建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记者:全球化是目前人们谈论很多的问题。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刘吉: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特别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我觉得,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劳动力的组合、资本的组合、资源的组合、技术的组合,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哪个地方最能产生效益,它的资本就投向哪里;哪个地方有人才,它就在哪里建研究所、建工厂。所以,全球化把全世界的资源作最佳配置,这是历史潮流。马克思早就预见到市场的世界化,共产主义要实现世界大同。经济是基础,经济全球化,其它才能全球化,才能实现世界大同。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现在全球化已发展到相当的地步了,许多跨国公司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去年出现很多跨国兼并的浪潮,如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合并了,请问,这是一个德国公司还是一个美国公司?这就是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大大超越了民族的概念,这个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如果我们不参加全球化,在21世纪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冲出去,别国的企业也要进来,这样资源在全世界配置,效率最高。不进入全球化就要落后,但是要进入全球化,就面临着一个“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就要迎接新的挑战,这是一场战争,一场经济战和金融战。在这场竞争中,我们处于劣势。对此我们也必须同样清醒。这是个两难问题。现在对待全球化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很乐观,希望赶快与国际接轨,进入全球化,好象一进入全球化,中国就发展了,就富强了,这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没有看到“敌强我弱”的形势,这是乐观论;一种观点很悲观,他们看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因此害怕全球化,主张封闭起来,认为中国一进入全球化,马上就会让人家打垮,这是悲观论。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批判的乐观论、悲观论,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恐怕在21世纪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建立一种持久战的思想,第一阶段,战略撤退;第二阶段,战略相持;第三阶段,战略反攻。第一阶段,怎么撤退呢?毛泽东讲,用空间换时间,我们现在属于第一阶段,把市场让出来,让它们进来,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可以和跨国公司合资,与巨人同行,他们赚60%,我也赚了40%,从中我们可以学会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正面战打不过你,我们可以采取迂回包围,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电子计算机我竞争不过你,但我可以集中人财物攻下其中若干零部件占领市场。如此等等。总之,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系列对策,很有借鉴意义,很有启发。如果我们在全球化问题上建立一种持久战的思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那么在迎接21世纪全球化的挑战中,还是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自己的。
记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的经济逐渐和国际接轨,那么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方面您是否抱有信心?
刘吉:我写过一篇论文提出,工业革命是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农业革命是与封建主义相适应的,科业革命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到了科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实际上都是与社会主义的目标相联系的,比如,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对科业经济时代的知识,严格说来,是无法垄断的,本质上是公有的,知识是共享的。大英百科全书当年问恩格斯,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什么是共产主义?恩格斯说,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科业革命,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所有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恰恰是逼近、趋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大同是我们的理想,经济不全球化,世界大同始终是一种空想。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会打起仗来?因为我们的民族利益不一样。如果各国的经济互相融合,还能打起仗来吗?经济全球化最后带来的将是真正的世界和平,稳定的世界和平的前景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国的市场上,美国的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国将直接影响美国经济。如果全世界的经济都是犬牙交错、有机结合的话,那么它就为世界大同打下了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各种文化的乃至政治的交流和全球化。这个前景很可能在21世纪出现。我确信21世纪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世纪。
最后我想谈的是,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口问题,对此决不可低估。现在虽然搞了计划生育,但没有很好地管理,水分很大。有人预计中国将在30年以后,人口达到16亿后才能够下降。中国这么一块土地,已经无法承受这么多的人口。人口问题以及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及时研究并采取对策。如果我们的措施不坚决,对广大的农村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人口继续增长的话,将来的灾害也会更多。因此,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我以为人口也许比其它挑战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