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12汶川大地震至今十余年间,受灾地区从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到地方文化都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重构。北川地处民族交融地区,民众的文化身份从明清到民国都相对模糊,在民族识别后的六十余年中,北川民众在羌族认同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又因为其羌族文化的薄弱而感到焦虑。震后北川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让当地文化精英有机会重塑地方文化形态。聚焦北川羌族自治县异地重建后的新北川县城,将羌族萨朗舞蹈置入文化展演的框架中,可以考察北川民众在灾后所展现的身份焦虑和文化需求。地方文化展演群体对萨朗本真性的争论背后呈现的是对羌族身份本真性的需求和协商,而观察者在讨论文化本真性的时候,也应该从地方文化脉络和主体性出发来看待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建构。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文化展演;本真性
作者:邱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
期刊:《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构与民族互嵌社区建构研究(2008-2018)”(项目编号:18CMZ021)的阶段性成果。
附件: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pdf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