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搭建学术平台 推动宗教人类学发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副主任陈进国   2014年4月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推动下,宗教人类学是近年来国内宗教学界发展较快的一个学术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副主任陈进国一直坚持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在田野调查、理论探索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近年在学科建设方面更是付出了许多精力和心血。宗教人类学涉及的问题很多,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陈进国进行了学术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陈进国先生,您好,谢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学术专访!您一直坚持宗教人类学研究,对国内外的学术动态都很了解,请问您认为国内宗教人类学研究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陈进国:我认为,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最新的研究动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向文明社会的宗教,或者世界性宗教,教派宗教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的学者很早就关注到美国基督教人类学最新研究的进展,比如像北京大学的吴飞、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剑波、香港大学的曹南来等都是先行者。基督教类型的研究应该目前是得风气之先,研究的成果相对比较多的。而针对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领域的人类学研究,我们显然是落后于海外的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至于教派宗教特别是新宗教的研究,近年也开始引起重视。这方面我国港台学者研究较多。

 

二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近年的理论热点,主要有几个,一是关于宗教市场论与宗教生态论的争议。美国的宗教市场论经宗教社会学者等人的翻译介绍,特别是经过历届的“宗教社会科学论坛”的集体推广以后,影响相当深远。有趣的是,出身于宗教人类学或者人类学视角的学者,对宗教市场论有一个比较严苛的批评。宗教市场论在美国社会可能是一个很合理的社会理论,但是在中国这样多元一体的宗教生态环境里面,宗教市场论往往演变成为一种所谓的“话语批判”。在中国的宗教市场论者偏于强调高级宗教论,有优等生心态,区分高等宗教和低等宗教,分宗教与迷信、宗教与巫术等等。他们往往有一种基督文明的优越论的立场,将非一神论的、非排他性的本土信仰传统视为低端的、迷信的或巫术的,非宗教的,从而在鼓吹“宗教自由”的绝对立场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排除了本土混合性、包容性的宗教传统的“宗教自由”或合法性存在的空间。另外是偏于从维护纯自由主义和绝对真理的立场出发,有意忽略了“文化尊重”这一重要的原则。宗教市场论强调的尊重宗教的绝对自由的发展观点可能带来很多地方文化的中断、文化的死亡甚至宗教的冲突等等问题。

 

此外,关于宗教的社会资本、灵性资本、关于宗教文明化(正统化、标准化)的问题、本土概念的社会科学化的问题、关于宗教的外部研究还有内部研究的问题,都引起相关的讨论。比如关于内部还是外部研究反思,究竟是宗教搭台,人类学唱戏?还是宗教搭台,宗教唱戏?究竟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或者象征的研究转向宗教内部动力的研究,或者宗教内部发生学的研究,这个都可能是未来大家恢复比较关注的一些热点。而未来关于宗教人类学文本的写作反思,也可能会带来很多新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近年来在进行学科建设、推动国内宗教人类学发展做了哪些学术工作。

 

陈进国:宗教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金泽、陈进国在2009年申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建设项目。那时我们设计的宗教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整体科研实力为依托,组织一支科研实力强、人员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以推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的宗教人类学及当代宗教研究的有效进展,从而在国内外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我们在学科建设中重点做好几件事,简单的说是,整合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搭建一个运行机制良好的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来,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网:整合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主要指哪些方面?

 

陈进国: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队伍比较分散,从事人类学或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和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学者之间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立足于世界宗教研究所,与院内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学所、文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乃至欧洲研究所等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形成了良性的相互交流的渠道,扩大了学术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网:搭建一个运行机制良好的学术平台主要是《宗教人类学》的编辑出版吗?

 

陈进国:是的。我们的目标是立足于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办好《宗教人类学》辑刊,掌握学术话语的主导权,使之成为在国内外具有权威性和创新性,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辑刊,成为中国宗教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该辑刊优先推介有志于宗教人类学的中青年学者论著,重点刊发针对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宗教的田野报告、学术论著、国际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前沿、研究评述、学术交谈、学术书评等文章。

 

辑刊也重点推介有志于中国及其周边宗教研究的海外人类学者的著作,推动扩大海内外同行学者的学术对话。目前,《宗教人类学》已编辑完成了五辑,前四辑已经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第五辑也将在近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宗教人类学》前五辑来看,涉及哪些研究专题,有哪些特色内容?

 

陈进国:就目前《宗教人类学》辑刊而言,我们每辑都选定和组织一些研究专题,各有侧重。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特色比较多。

 

一是汉族的民间信仰或大众宗教的田野考察和理论反思。这是宗教人类学关于中国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学者涉及较多。前五辑涉猎较多。当然一些文章现在看来显得“嫩”些。我们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理论发展以及本国学者的一些立足于田野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只要综合读下来,可以比较前沿地了解该领域所取得的进展了。

 

二是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教研究。传统的宗教人类学比较重视共时性的向度。但针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开展的宗教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视野。所以我们一直很重视组织刊发具有历史眼光的学术作品,也专门组织一些专题,比如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的团队关于藏彝走廊的宗教研究、华南学者关于香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系列研究等等。

 

三是制度性宗教的人类学研究。宗教人类学以往比较偏于无文字文明、较偏远地区的原生性宗教的研究,比较不关注那些制度性、建制性宗教的人类学研究。为此,我们重点介绍了基督教人类学、伊斯兰人类学在欧美的最近进展,翻译了一些理论作品和学术反思文章,同时也推介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四是日本的宗教人类学的最新进展。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界,比较偏于欧美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忽视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为此,我们和日本青年一辈的宗教人类学者达成一个君子协议。也就是由日本学者自己组织数篇文章,经翻译后让我们每辑集中刊发,待若干年后,再把日本学者的文章集结出版,从而比较全面了解日本在宗教人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日本方面主要是由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河合洋尚教授来负责组织的。

 

五是海外的宗教民族志的重点介绍。宗教人类学传统,抱持是“他者的眼光”,主要针对异文化或“异邦”的宗教与社会文化的研究,以推动跨文化和跨文明的理解。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的宗教人类学研究,往往是针对本文化和本国的宗教的研究,研究视野上比较有局限性。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大量走出去,到海外去做民族志研究。而国外的学者则是走进来,到中国内地及边陲地区开展研究。为此,我们曾经重点推介了高丙中教授的团队关于海外民族志的研究。同时,也重点介绍了海外人类学家关于中国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年来在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你们还组织了哪些学术活动?

 

陈进国:我们积极推动与国内外相关学术单位的合作计划,目前已经召开了三届宗教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论坛,并在本所举办不定期的宗教人类学名家讲座和论坛。首届宗教人类学学术论坛是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办举办的。主题是“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回顾与前瞻”。议题有:1.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实践与反思。3.多族群视野下的中国宗教的实证研究。4.海内外宗教调查与海内外民族志。

 

20125月,我们又在北京独立召开了第二届宗教人类学论坛,主题是“宗教的动力研究”。议题是:1.宗教与教派的发生学研究。2.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3.宗教仪式与象征的作用。4.中国宗教与礼仪文明。5.宗教调查与民族志反思。

 

20139月,我们和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合办了第三届论坛,主题“多元宗教与地方经验”。议题:1.全球化语境下的海外华人宗教;2.汉人社会的多元宗教与地方经验;3.中国西部地区多元宗教与地域社会;4.宗教理论与宗教社会生活关系再检讨;5.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历史、现状及规律研究。

 

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十多次的宗教人类学名家讲座,系列演讲集将会结集出版。目前受邀的讲座学者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及大陆的学者:Robert P. Weller(魏乐博)、王铭铭、罗红光、渠敬东、Hirochika NAKAMAKI(中牧弘允)、张珣、梁永佳、DAVID A.PALMER(宗树人)、范丽珠、王建新等重要学者。讲座的主题也比较广泛,包括华人的宗教性慈善与社会资本的限制,人类学宗教研究的几个问题,黑龙潭人的历史观——非线性历史与实践,涂尔干:作为社会本体的宗教,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从天理教到奥姆真理教,寺庙与台湾的地方势力:以大甲镇澜宫为例,超越性之困境——以大理地区宗教管理为例,洋人道教:灵性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当代宗教的弥散性特征:杨庆堃宗教理论的再反思,宗教民族志研究的本土理论及实践——人类学的视角,等等。每次讲座都吸引了北京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研究生和社会人士前来听讲,取得不错的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网:谢谢您接受本网专访!我们将持续关注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动态。(作者:曾江、郝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