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谦之:比较文化论集序    2009年12月30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比较文化学(Comparative Culturalogy)这个名词,在我提出以前,尚未见有一部真正可称有体系的著作。梁漱溟氏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唐君毅氏的《东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1933年正中书局)都是体大精深,提出自己的假设,由此假设来比较东西文化,指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另一方面,如加藤玄智氏《东西思想の比较研究》(大正十五年京文社)、高楠顺次郎氏《东西思潮と日本》(昭和十七年第一书房)对于东西文化之分段及合流点,虽有一番解释,却毫无价值可言,不能说是科学的。近于科学的比较方法,可以法人Masson-Oursel所著“Commparative philosphy”(London,1926。见Ogden编“International Libroary of
  Prychologg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中)为例,此书日译者名《东西哲学の比较研究》( 大岛丰译,昭和十七年第一书房),分两部,第一部提出哲学之实证性及比较方法;第二部分四章:一哲学之比较年代学,二比较论理学,三比较形而上学,四比较心理学,可算新实证主义者对于东西思想比较之代表著作,但仍对其比较只限于哲学之一部门,且就内容而论,也甚少精彩之处。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F.S.C.Nosttrop所著《东西方的汇合》(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一书,以注意各东西哲学系统乃至世界思想潮流分析,虽不失为比较研究范围之代表作,但仍嫌过于通俗,非我们理想的比较文化学之真正的对象。
  虽然比较文化学迄今尚未成立,但如1919年德国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所著《西欧之没落》(Der Untergany des Abendlandes 2Bde)和1934—1937年英国汤因比(A.J.Toyhbee)所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Oxfords.Volo.I.Ⅱ& Ⅲ.1934.Volo.Ⅳ.Ⅴ &,Ⅵ 1937)二书,都是鸿篇巨制,可称比较文化学中不可多得之名著。汤因比氏“实质上是应用文化个案的方法,来研究文明之发生、长成、衰老与律动的原因,并根据所获得的原则,来判断当代西方文化的前途。”吾友黄文山氏称之“汤氏对于文化的哲学的洞见,颇与斯宾格勒的一书见解相同,不过汤氏有种独特的天才、广博的学问,能够利用多种语言,采取比较方法,对于文化材料做广博的搜究,这点似又超出斯宾格勒的能力以外。”(《文化学的建立》第25页,见《社会科学论丛》新一卷)实则依我所见,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前册实最精彩,但其根本观点,虽有科学的基础,却甚平庸,以较斯宾格勒世界史形态学之历史哲学的构想,则未免逊色。斯宾格勒氏断定——文化之理想存续期间为一千年,虽近武断,但分别“文化”与“文明”,分别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乃至于“为预见而知”之社会学的方法,都不能不说是他思想的伟大之处。至于世界史形态之展开,以应用来比较研究希腊罗马文化、西欧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数观念、自然组织、心理研究、艺术、道德、宗教、政治、经济及哲学各方面,见解之新颖,只要注意所制“关于世界史‘同时代的’时期之概观表”,纵使瑕疵屡见,如Kurt Sternberg Edemand Megger,Karl Joll,Eduard Schwarty等所批评,然以“比较文化学”而论,至今中西著作,尚无出其右。《西欧的没落》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世人一种普遍的同情和热烈欢迎,第一版1918到1922年已销售5万3千部以上,第2版第一次即印5万部,即使此书不算“比较文化学”的完成,也不能不算是科学的“比较文化学”的鼻祖。
  几年来我很想应用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成果,来从事比较文化学的著作,曾拟定目录分七章:(一)世界史上的文化区域,(二)文化区域之形态学,(三)比较宗教,(四)比较哲学,(五)比较科学,(六)比较艺术,(七)世界文化主流之协调与综合。我的根本方法,可说和斯宾格勒世界史形态学的方法有一些相同,而根本主张和Nosttrop从事文化系统思想之大综合者,亦相接近,但观点不同。大概说来,依我在《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和《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二书对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文化的根本类型,在知识生活上表现为四种:即宗教、哲学、科学、艺术。这四种类型,一方面为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为历史的存在,其中除艺术为世界文化之协调与综合外,其余三种知识文化实即分布在世界人口最多之三个区域。这就是印度、中国和西欧,可列简表如下:
  地区特点  第一时期宗教阶段  第二时期哲学阶段  第三时期科学阶段

印度宗教    宗教的宗教     哲学的宗教     科学的宗教

中国哲学    宗教的哲学     哲学的哲学     科学的哲学

欧洲科学    宗教的科学     哲学的科学     科学的科学
  以上详细的研究,即我所拟著的《比较文化学》。依此《比较文化学》可以看出,世界文化的体系,不属于宗教型就属于哲学型或科学型。或就文化的传播而言,不是为印度文化所传播,就是为中国文化或西洋文化所传播,所以世界史上的文化区域,虽有二十四个单位,归纳起来,仍然只有中、印、欧三个文化单位,而这三个文化单位的特点是:
  (一)从文化的类型上说:印度文化为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为哲学文化,西洋文化为科学文化。印度文化史为一部宗教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史为一部哲学文化发展史,西洋文化史为一部科学文化发展史。
  (二)从文化的结构上说:印度文化中也有哲学和科学,然皆以宗教为中心,而形成了“宗教的哲学”和“宗教的科学”。中国文化中也有宗教和科学,然皆以哲学文化为中心,而形成了“哲学的宗教”或“哲学的科学”。西洋文化也有宗教和哲学,然皆以科学为中心,而形成了“科学的宗教”和“科学的哲学”。
  (三)从文化的接触上说:印度文化史上之“科学时代”,实受西洋科学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史上之“宗教时代”,实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其“科学时代”,实受西洋科学文化的影响。就西洋文化言,西洋文化史上之“宗教时代”,实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其“哲学时代”,实受中国哲学文化的影响。
  这几年来,我的著作属于这方面最重要的只有《中国思想对于欧洲之影响》(商务印书馆)一书,次重要的有《扶桑国考证》(商务印书馆),前者讨论中国哲学文化对18世纪欧洲哲学时代的影响,后者讨论哥仑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说。其余零星著作未经发表者,不免有散失的危险,因此在几经考虑之后,决定先行发表《比较文化论集》,以为将来撰述《比较文化学》做准备。《论集》所收文章六篇,其中〈世界史上之文化区域〉曾载《时代中国》第八卷第三、四期。〈中国人性论史〉曾载《民族文化》第二卷第五、六期,〈中国文化之本质、体系及其发展〉乃〈中国文化之命运〉之改题,有中山大学训导丛书本、广东文化事业公司本两种。〈中国文化之地理三周期〉曾载《现代史学》第五卷第三期,原名〈中国文化新时代〉。又〈印度佛教对原始基督教之影响〉载《珠海学报》第二期。惟〈希腊与中国音乐之交流〉曾编入中大文科研究所集刊第二期,已付印后坪石失陷,无法出版。由上六篇虽均单独成篇,不足代表《比较文化学》之全体,但合拢起来,却包含一种整体系的文化形态学在内,如能与前著《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参照阅读,更可以略窥见一种根据严密之论据所形成的比较文化学之体系。然而将此严密的比较文化学体系形成一种科学,则不能不待今后更大的努力。如果环境稍为安定,在最近的将来,我愿竭力贡献一部完整可观的《比较文化学》,以求与斯本格勒、汤因比之著作并驾齐驱。
  朱谦之序于国立中山大学
  1949年1月29日(旧历元旦)
(文章转自《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3期)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