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诺瓦被称为“温和派宗教社会学家”,对宗教世俗化理论进行了修正、改良。从1994年的《现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至2013年的《世俗化的谱系》,宗教世俗化理论、宗教的去私人化、公共宗教理论是卡萨诺瓦二十多年来持续关注的重点。在《现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中,他全面地阐述了新宗教世俗化理论。
作为跨学科结晶的宗教世俗化理论
宗教世俗化理论是宗教学与普通社会学理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世俗化是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必然命运。孔德、涂尔干、韦伯等人也认为,世俗化是宗教的必然趋势。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于学界的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将此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提出了诸多具有价值的思想,以其主要代表彼得·贝格尔为例,在代表作《神圣的帷幕》中,他指出:“所谓世俗化意指这样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由此他认为,世俗化分为两个层面:客观的世俗化,即社会分化;主观的世俗化,即意识的世俗化,具体表现为科学世界观的兴起,以及看待世界和生活时不需要宗教解释的个人的兴起。宗教世俗化所带来的后果是,出现了宗教的信任危机,即“传统宗教对实在的解释之看似有理性的全面崩溃”,“世俗化事实上导致了多元主义的局面”,某一宗教被迫与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意识进行竞争,宗教成为“消费品”,宗教活动逐渐被市场经济的逻辑所支配。
经典宗教世俗理论,是宗教社会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理论不断遭到质疑。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例外论”与“欧洲例外论”。在“美国例外论”看来,美国的宗教信仰依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宗教世俗化只是欧洲社会独有的现象。“欧洲例外论”认为,欧洲的宗教世俗化只是例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国及其他地方,宗教的复兴与繁荣是主流现象。因此,一些学者主张,世俗化理论只是一种理论层面猜想,与宗教发展的现实状况并不符合。
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并非完全成立
卡萨诺瓦的理论思考正是基于经典世俗化理论所面临的上述境况而提出的。在基础理论的层面,卡萨诺瓦对“世俗化”概念进行了区分和辨析。他认为,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子命题:(1)世俗化即宗教的衰落;(2)世俗化即分化;(3)世俗化即宗教的私人化。经典世俗化理论认为,这三个命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即宗教的分化导致其私人化和衰落。但卡萨诺瓦并不以为然,在区分的基础上,他对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的三个上述子命题分别进行了检验。他认为,经典世俗化理论的三个子命题是三个不同且必须保持截然分离的命题,且没有因果关系。经过检验,卡萨诺瓦认为,“世俗化即宗教的衰落”和“世俗化即宗教的私人化”命题是成问题的。只有“世俗化即分化”的命题是成立的,但“分化”并不必然导致衰退和私人化,“现代分化必然导致宗教的边缘化与私人化,或这个命题的逻辑副本,即公共宗教必然威胁现代性的分化结构,不再是持之有理的”。由此,卡萨诺瓦对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作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只有公共宗教才是稳定的宗教形态
在分析经典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基础上,卡萨诺瓦提出了“宗教的去私人化”概念。他认为,“宗教的去私人化”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遍布世界的宗教传统拒绝接受现代性理论和世俗化理论为它们保留的边缘化和私人化的角色”。其结果是,“私人宗教的和道德领域的重新政治化和公共的经济与政治领域的重新规范化这样一个双重的、相互关联的过程”。
应该说,卡萨诺瓦能够提出新宗教世俗化理论,与其采用的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有关。在研究世俗化现象及理论时,他既注重不同层面的世俗化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中的历史变化及互动关系变迁,又注重比较分析,期冀勾画出不同国家现代化及宗教变迁的路线图,揭示理论话语建构的过程。但是,卡萨诺瓦的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个案选择的范围上。他未曾将伊斯兰教的个案纳入考虑范围,也未考察中国与印度宗教发展的状况,即使最具代表性的英国、法国、北欧地区等也未曾纳入其研究范围。这些缺憾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类型学建构及比较研究的困难。值得欣慰的是,卡萨诺瓦已经注意到了问题所在,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尤其是全球视野以及量化方法的运用,使其之后提出的理论更具解释力与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来源:2015年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