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2举行 回顾百年得失 关注学术制度流变   2012年10月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103,以“百年学术制度的形成与流变”为主题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2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国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1912年以来学术制度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讨。此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学术校庆”体系的重要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等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主持开幕式及主论坛。

 

 

 

在主题报告中,陈雨露校长回顾了过去100年间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强调人文学科的经验与教训、收获与缺失均与中国社会的命运紧密相关。他指出,这一百年间教育制度的丰富性是传统中国文化史与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处于大变革时代的我们依然延续着前人的众多话题。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教育制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为现今教育传统的重要部分。直到今天,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辐射力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陈雨露校长指出,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是与时共进的。在这一百年间,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使现代教育渐成体系,学术制度也完成从传统私塾到公学的转化。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催生了文化史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事件。而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变化,中国人民的文艺复兴之梦从未消失。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制度和模式。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与流变给予大学的启示是:无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开阔性、厚重性、包容性是大学建设的根本。象牙塔与乡土社会并非是不可沟通的存在,大学教师与学生既要有纯粹的文化价值观,也要具有现实精神。

 

陈雨露校长认为,教育是智慧的温床,是现代人培养健全理念和审美意识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难以或缺的。大学乃广大无涯的精神之地,不仅要有大智大爱的土壤,更应该要有大师和拥有博大胸怀的学子。

 

从相应学科在百年间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出发,各主讲人围绕主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哲学院教授刘大椿在演讲中提出,当下哲学制度的建设,在重视分化的同时,更应强调诸学科分支的对话与整合,针对革除多年积弊和重构当代哲学的需要,应该高扬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回归学术本位和独立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指出,讨论百年学术制度的形成与流变,还需要跳脱朝代思维的窠臼,引入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表示,如何既广纳西学的精髓,又能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应该成为中国史学家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四川美术学院王林教授提出,艺术教育应兼具欣赏与阐释、创作与观念、实践与反省、感性与理性,才能得到更加健全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小枫教授提出,自由民主的政体需要宗教,作为现今教育体系中起步较晚的学科,宗教学在中国虽然年轻,却任重道远。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陈启云教授强调,中国文化的问题,不仅属于哲学问题,更应该是历史问题,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全部的历史进程中。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以学科为分类分别在图书馆、国学馆、逸夫会堂进行了分论坛研讨,对百年以来文化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作重点发言和交流互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年度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而发起主办的高端学术论坛。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文社科论坛连续举办,紧扣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动,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前沿对话和思想碰撞的学术平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