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2011年度重大项目(第三批)开题报告之四: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   2012年3月2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112,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传播与设计学院邓启耀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批准号:11&ZD185)开题论证会在广州举行。参加本次开题论证会的有中山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周凯模教授、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付长青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建新教授、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研究员等。项目合作单位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省博物馆信息中心,以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等部分项目组成员出席了会议。香港中文大学、湖南吉首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云南省红河学院人文学院、青海民族研究院和年都乎寺、云南巍山巍宝山道观等支持机构和项目合作者通过网络或面谈等方式沟通了意见。

 

项目首席专家邓启耀教授就课题的设计、前期考察和学术准备、价值和意义、投标答辩、工作计划、学校给予的配套支持以及与部分示范点相关机构和人士沟通的情况,向与会专家和项目组成员作了全面介绍;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议,也做了如实汇报。本项目需要对大量以宗教艺术形式出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多媒体数字化保存整理,包括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工艺、音乐、舞蹈、戏剧和文物珍品,以及一些宗教信仰占人口较大比例的族群(如佛教与藏族、傣族,道教与瑶族,基督教天主教与苗族、怒族、傈僳族、拉祜族,伊斯兰教与回族、维吾尔族等),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也就是说,除了常规的人类学民俗学田野考察和宗教学历史学文献研究,还需要艺术学、传播学以及多媒体手段的介入。由于项目涉及面广,触及宗教、民族和文物几个敏感地带,困难度与复杂度较大,希望借助过去有前期调查和人脉关系的基础,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构性布局。一方面,对过去30多年的调查,要借此机会做一个全面梳理,厘清大致的知识谱系和学术脉络,绘制宗教艺术遗产的文化地图,建立超媒体数据平台;另一方面,重点抓住几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点,开展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做出类似艺术志或专题研究的成果,并用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呈现,形成有显示度和推广范本意义的示范点,如青海藏传佛教及其热贡艺术、云南巍山的巍宝山道教艺术、广东古村落和宗祠艺术等。同时积极拓展,寻找更多更合适的田野点,挖掘研究深度。根据初步联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青海民族研究院、广东佛山市城乡发展规划展览馆,以及青海年都乎寺的住持、云南巍宝山的道长等都表示全力支持,这对于项目的开展,是个好的开头。

 

子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分别就可能的田野点和研究思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发表了意见,与会专家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提出了宝贵建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选题方面,课题特色是以人类学研究角度(理论、方法和研究),关注宗教艺术的眼光并以数字化手段呈现成品(超媒体数据平台)供使用者自主取用。本课题的宗旨主题宏大而放眼长远,研究思路清晰,结构设计合理,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空间,但题目太大,项目实施有较大难度。

 

第二,因此,选点和精选示范点是第一要务。在选点方面,限于课题设定目标、时间和经费,建议课题以“示范研究”为主,采取典型取样。样本应能够呈现包括空间地理版图结构、项目内容结构、宗教类别结构在内的结构,足以反映文化类型。第一期工程实际选点要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应结合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积累,设重点研究,选取与宗教有关系的艺术案例,设点逐个扎实研究,以点带面,形成一套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和视频的系列研究。其中须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并进行相关文献搜集,包括碑刻、各种地方志和各种口述资料。作为当下的调查,应该包括当代的情况,现在正缺乏一种对当代宗教艺术现状的记录。可关注全球化和世俗化如何影响宗教艺术发展、民间宗教艺术的地区流变、少数民族信仰西方宗教及其宗教艺术形式的再创造等问题。

 

第三,在方法论方面,在各民族宗教文化互动和融合大前提下,宗教民族志研究应如何开展,希望讨论宗教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接轨的可能性。由于涉及传播学问题,也应该关注宗教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流行”与“变迁”,其传播的形式、平台、主体及其对经典宗教艺术产生的影响等。这其实也是“数字化保存”的一种形态,它是宗教艺术自我再生产的过程。另外,是否应对数字化宗教艺术研究手段和相关人类学研究理论等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普及,同时也能让参与者意识到此种研究方法有何好处和局限性。数字化宗教仪式和艺术的过程中,空间如何界定与体现?一方面是宗教空间地理分布的问题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则比如在一个微观的村庄内部,庙宇的内部空间、游神的路线等空间信息如何在影像数字化的过程中合理呈现出来并能够进行有效的不失偏颇的解读?

 

第四,建设数据库至关重要。课题作为信息视觉化的工作,在数字化理论与人类学理论间的桥梁如何架构?“宗教艺术遗产调查”和“数字化保存整理”两块要衔接好。课题需建立超媒体数据平台,这种数据平台将颠覆以往存档的任何方式。文物数据化有两个目的:一是存档;二是测量。强调数字化虚拟漫游的效果是本课题可主攻的研究方向。虚拟漫游旨在“打破”博物馆围墙,通过高精度低误差率的影像测量和三维数据效果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应注意数据录入和浏览时的级别权限管理、文物保密协议等问题。超媒体数据平台权限应开放,允许不断补充内容,可由各地研究者自主输入数据;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下,课题应至少设计好数据库的框架内容,如空间、年代、宗教类别、艺术门类等。

 

(课题组供稿,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