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四:祛痼弊 创机制 荐人才——本报“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2012年9月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光明日报轰向‘职称评审’的这几炮轰得准、炸得响!这几炮早就应该炸响了。因为‘职称评审’而引发的‘论文之殇’已经使中国的学术界变了样、走了形,‘学术腐败’因‘职称评审’而生,这已经将中国的学术界引向了不轨之路。这种混乱局面若不予以澄清、纠正,中国的学术界就会彻底走向浮躁、不实的境地,中国的学术领地就会被邪恶掌控,真正的学术成果将被埋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就会彻底丧失!”在翻阅本报“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第一篇后,大连金州新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主任王志光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而其博客显示已有41288人次阅读过这篇博文。

 

827起,光明日报连续3天在头版重要位置推出了关于“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的系列报道文章。报道刊发后,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青在线、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主流门户网站都纷纷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和网友在网上撰写博文、帖文,发表评论留言,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由此展开了关于职称评审制度的热烈讨论。

 

呼唤中国学术界的良知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总编辑王宣民在自己的博客全文转发了《论文之殇》,并写下了这样的话:“早在19882月至4月,光明日报就曾以《职称议》、《职称再议》、《职称三议》就职称改革发表连续报道。20多年后的今天,光明日报再次透视职称评审制度,我们希望真正带来实质推动。”

 

腾讯网网友张泽强认为:“光明日报头版连续3天直击职称评审制度,可谓管中窥豹。”他在网上疾呼:“如何让有才华的老师人尽其才,才是大学之道。”

 

“我们的职称评审为什么就不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向这些一线的优秀教师倾斜?”王志光感慨万千,“面对当前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由衷地向敢于炮轰弊端的报道叫好!”

 

“呼唤我们中国学术界的真、善、美,以此猛烈鞭挞存在于中国学术界的各样假、丑、恶。”王志光急切地盼望:让真正的公平与正义降给那些真才实学者吧!改变目前中国学术界的这种不实做法,彻底扭转学术研究的腐败现象,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除了对学术不轨者予以曝光外,对组织学术造假、经营论文买卖的人应该予以严惩。

 

完善我国高校管理制度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稳定、规范、公开、透明的职称评审制度,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其中的作用,并让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稳定的预期,引导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项贤明认为,我国高校目前纷纷制订各自的《大学章程》,应以此为契机,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配套制定一系列规章,完善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与依法治校相结合。

 

他举例,在职称评审方面,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公开各学科的职称岗位设置和入门条件,并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公开招聘,将职称评审制度改为岗位公开招聘制度。校内教师与校外申请者一样申报应聘,所有机会公开均等。学校应通过一定的民主过程制定并公开一系列具体详细的岗位招聘和评议程序,招聘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程序,接受同行和社会监督。同时,为了保障这一系列制度能够真正落实,还应配套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和处罚规则,并同样予以公开透明地执行。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缪青表示,在法治参与框架下对人的行为约束更为现实。如果说现代治理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超越了传统治理,那么,这种超越主要不是表现在道德宣示上比传统更高调,而是表现在一旦遭遇不公正和侵权,在法治参与框架下能够找到更多的办法来应对它。沿着法治路径前行,学术公正将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这显然对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和扭转风气有重大作用。

 

改革职称评审机制 培植学术创新活力

 

“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实为疏通中国当前学术发展‘瓶颈淤塞’的战略突破口——这也是光明日报围绕‘职称评审’问题连续刊发3篇重点报道的深层用意所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表示,改革并创新学术评审的机制,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工作,且需要顶层设计、全面拓宽的社会条件配合。学术单位首先亟须通过改革职称评审机制培植学术创新活力,概而言之,不出下述荦荦大端:创新学术观念→重建评价标准→优化职评组织→革新操作流程。

 

人民网网友“畔山林语”对目前的人才评定现状感到忧虑:“大学职称评审制度水很深,说‘病得不轻’一点不为过。”光明网网友罗亚田则提出:“要改变目前中国学术界的这种不实做法,彻底扭转学术研究的腐败现象,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

 

潘涌指出,“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提出的“监督制”就包含此意,可以试行。为此,即使需要对职称评审投入大量成本,也是完全值得的——小而言之,这是鉴别和擢选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的正途,“谁走在探索科学真理的前面,就把谁作为团队的领队”;大而言之,这是为国家文化建设而培植最具战略意义、最有增值前景的学术创造力资本。

 

(光明网记者田文姝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来源:2012830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