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荷兰佛学教授在北京龙泉寺谈汉传佛教的慈悲修法   2013年7月22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 University)佛学教授安德烈·凡·德·布拉克先生(Professor André van der Braak)在北京龙泉寺作题为“佛教慈悲在东西方”的精彩讲座

 

2013720日上午,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自由大学(VU  University)佛学教授安德烈···布拉克先生(Professor André van der Braak)在北京龙泉寺明心阁三层会议厅做了一场题为佛教慈悲在东西方的精彩讲座。

 

布拉克教授开篇便介绍了自己修学佛法的背景。在1981年,他还是17岁的少年时,就立志为东西方的交流搭建一座桥梁,并开始修学佛法。正如大部分对于佛法感兴趣的西方人那样,他把精力投入到禅坐中去,希冀以此求得智慧,获得开悟。然而随着修持的加深,岁月的积累,特别是对于观音菩萨的体悟,他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西方人,佛法所能带给他们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关于慈悲的教法。

 

布拉克教授出生并成长于传统的天主教家庭。布拉克教授的传承来自于汉传佛教,他自己本身已经是他所属的大悲禅佛教团体Maha Karuna Chan community)的经过认证的禅师,带领这个以荷兰当地人为主的团体坐禅并用荷兰语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大乘经典。他们以禅宗的静坐修持来修智,以团体念诵共修来修悲。这个居士团体所组织的510天的精进共修中,人数可达80-90人。他认为,随着欧洲对于汉传佛教的逐渐认知,特别是随着大陆佛教界的造访及弘法,会给欧洲人的佛教观念和修持带来新的利益。

 

论及中国文化及汉传佛教关于大悲的教法,教授首先拈出德国哲学家尼采关于自我本是幻觉的著名论断。教授此次到华,就是在人民大学讲授3周的关于尼采与佛教的课程。他说:或许尼采过去世是个佛教徒吧?所以他此生还保留了对于无我教法的记忆。教授认为,西方人应该特别留意:只有透过般若度而通达自我的虚幻,才能够真修慈悲。

 

中国文化中,比如道家的无身,儒家的克己复礼,佛家的无我,都是指向消融自我,认知宇宙的变易迁流。正如五行阴阳所揭示的那样。变易之道乃基于感应之理。宇宙万物彼此相依,互相关联。这就像蝴蝶效应,蒙古大漠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美国海岸或许就袭来飓风。布拉克教授认为,汉传佛教并不把大悲看作是一种感情或感受,而更是行动,它的实际意义是指日用,指日常生活中应接万物之法。教授引了禅宗的《十牛图》作为佐证。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这些都是寻找自心的过程;乃至忘牛忘人,还非究竟。直到入尘之境,老者来到街肆之中买物,这时对于他,买东西就是买东西,自自然然,不假造作,然而一切大化,直教枯木放花开,本来如斯而已。道家的无为,或许也是这样的意趣。

 

谈到大悲行,布拉克教授介绍了他所在的大学对于学院式的佛学课程有一个新探索。他们并不把学术研究与社会践行截然分开,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培养佛教顾问Buddhist counselors),为监狱、医院等提供专业的宗教服务。荷兰在历史上,曾经因为宗教纷争引来社会动荡,如今荷兰政府尽管奉行政教分离的法律准则,但是对于这方面的大学课程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奉守不干涉宗教内部事务的原则。

 

教授一再表示,无论是大悲禅团体还是自由大学,都热切地期望着汉传佛教的到来。他特别提到上个月龙泉寺欧洲参访团的到访,以及贤清法师在荷兰自由大学全程用英文做的精彩讲座。讲座后,教授还把他的传法老师Ton Lathouwers(法号智友)以及一些同门请来介绍给代表团。智友居士是大悲禅团体的导师,已经80多岁,早年得法于体正老和尚。当时智友居士带来几张宝贵的老照片,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法脉传承恩师。贤清法师饶有兴致地和智友老居士一起排起了家谱,从照片上的几代老和尚,一直排到眼前的智友、光明(即布拉克教授)以及光明的学生,可谓是法脉绵延不绝的现前展示,场面温馨动人。体正老和尚与学诚大和尚是同一个法脉。

 

布拉克教授去年10月既已到访龙泉寺。此番是故地重游。讲座的末尾,他表达了期望再次来访的心愿。那时,教授说道,我也希望把我的智友老师带来。我们同属一支法脉,感觉就像是回到大家庭一样。

 

(来源:佛教在线)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