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法门寺佛骨感应舍利获专家确认   2014年4月23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据佛教文献记载,佛祖释迦摩尼涅槃火化后,信徒们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许许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坚硬如钢的圆形异物。这就是佛舍利。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4枚佛指舍利,其中秘龛的五重宝函内的被认定为灵骨舍利,出土于前、中、后三室的其它3枚被认定为影骨舍利。安置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的第一重铁函内一大一小两枚水晶球最近经陕西法门寺博物馆研究员姜捷研究认定为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它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天人感应、谶纬、五行、祥瑞等,被认作是天人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古代佛教史籍中,有着大量的有关“祥瑞”、“感应”、“灵验”、“应迹”的记载,在神灵弥漫的时代,利用超自然的力量号召,是最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重视“感应”也成为中国佛教的显著特点。《金光明经·卷四》记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而“感应舍利”,是因为人心至诚,感得舍利应现而来,故名感应,不同于佛陀与高僧圆寂后火化而得。因此,感应舍利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认为,隋文帝在仁寿年间曾三次分送舍利,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后世的舍利信仰大体没有越出当时出现的“感应”方式。这些随缘示现的“感应”,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模式,催生当时在场观众对于佛教的“信心”。

 

李四龙的相关研究指出,隋代王邵的《舍利感应记》,以及杨雄等百官的《庆舍利感应表》不仅被后代的佛教典籍广泛引用,而且这些感应故事的汇编,激发与推动了佛教界的舍利信仰。在道宣编集的《广弘明集》卷十五、卷十七,《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道世编集的《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卷四十里,还收录了隋代以前、汉魏两晋南北朝有关舍利及舍利塔的神异事迹。特别是在《法苑珠林》卷四十内有“舍利篇”,专门说明佛舍利的来历与价值,而在该篇的“感应缘”部分,略述隋代以前16则感应故事。

 

李四龙表示,中国文化里的“感应”,必须是同类相感。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虽然表现为“四时不忒”的自然之天,但它同时也是能干预人事的至上神。所以,善讲天人感应的董仲舒提出一种“天谴”理论:若是人间的天子违背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予以谴责;若是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各种祥瑞。

 

内心的信仰,原本是一种隐秘不显的个人体验,但是,这种舍利信仰,以最直露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令所有在场的人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经过史料编纂者的书写,就成为一种公共经验,甚至是一种史有明文的历史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周玉茹副研究员认为,宗教的信心、信仰,须有个人的宗教经验,方能得以坚固。如何能让个人产生这种宗教经验?这在各个宗教,其实都是最神秘莫测的议题,借用佛教的话语,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感应舍利,贴近于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宗教生活,即对灵验的诉求。中国佛教史料里保存了大量的舍利信仰资料。

 

根据文献记载,唐朝皇室首次迎送佛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佛教律宗的开创者道宣法师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曾对佛指舍利和感应舍利有过具体描述:“(佛指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而感应舍利“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枚……”

 

姜捷认为,道宣描述的法门寺感应舍利,具有光洁明亮、各放光明、易于转动和大小不一特征。而法门寺地宫秘龛铁函中的2枚随真身水晶球,完全符合上述感应舍利的特征,故不难确认与灵骨舍利“伴出”的水晶球,无疑是祈请有瑞的僧人在法门寺得到的感应舍利。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认为,感应舍利无疑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继唐高宗朝显庆四年之后,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诸朝基本遵循“三十年一开塔”的传统,屡屡迎奉佛指舍利于百余公里之外的唐长安。终在公元874年时,佛指舍利、感应舍利及数千件珍宝被封埋到地宫之中,直到千年后的1987年才重见天日,但水晶球长期被人忽视,没有从信仰角度理解其与灵骨舍利“伴出”的情况。

 

星云法师曾经表示,在佛教徒眼中,舍利子其实就是虚空,无处不像、无处不在。人们不应去计较舍利子到底有多少?舍利子到底有多大等具体问题。而应人人有佛心,人人有善心,慈悲为怀,人们应该在佛祖舍利的背后寻找佛教文化中的真谛。

 

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法门寺唐代地宫的秘龛五重宝函,从外向内主要分别是铁函、银函、檀香木函、水晶椁子和玉棺,灵骨舍利就安奉于最里面的玉棺之中。而放置于铁函与银函之间的两枚感应舍利(随真身水晶球)一大一小,测量后得知大的直径5.2厘米;小的直径3.9厘米,表面伴有明显的砍砸痕迹。

 

有学者指出,法门寺感应舍利的认定,丰富了法门寺舍利的种类,也使以真身舍利、影骨舍利、感应舍利为代表的法门寺三位一体的舍利体系得以完善。姜捷表示,相关舍利的历史传承脉络和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佛教信仰的内在逻辑,研究舍利崇拜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形式,以及探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学术意义。(记者陆航)

 

 

法门寺佛骨感应舍利

 

 

法门寺佛骨舍利

 

 

法门寺佛骨舍利宝函

 

 

佛骨感应舍利

 

(图由法门寺博物馆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