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宗教因素”深刻影响翻译文学变迁   2014年6月27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近年来在翻译文学研究领域,宗教因素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拓展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621-2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视阈中的翻译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有学者表示,翻译文学发端于宗教典籍的译介,早期重要的笔译活动几乎都是对宗教典籍的翻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表示,魏晋南北朝以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受到汉译佛典的影响。在欧洲,哲罗姆用拉丁文翻译的《圣经》曾在很长时间内被奉为典范。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译者处理文学作品是对原著的改写与重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宗教思想的影响。美国圣十字学院教授郝稷以英译本《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余国藩和阿瑟·韦利两人对这部传奇小说处理的不同。韦利的《猴子》并未呈现小说的原貌,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五行、炼丹等几乎都被删节、改写;而余国藩的《猴子与和尚》则保留了小说原貌,显示出译者对相关佛教知识和历史背景的敏感。而传教士李提摩太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提炼出基督信仰的内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黎子鹏介绍,李提摩太将《西游记》译述成由一位基督徒转述古代道教徒创作的佛教朝圣故事,通过改写和重新诠释,为《西游记》赋予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

 

据悉,在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欧洲传奇小说,第一本有关欧洲修辞学的专著,第一首译成中文的英诗,第一部译介到中国的欧洲灵修小品文集,全都出自传教士之手。台湾学者李奭学表示,利玛窦的《二十五言》是第一部译介到中国的欧洲宗教经典,其言体和语体几乎同为晚明盛行的文学体裁,此后以“言”作为书名的文学译述之作迭起。这也使得翻译文学在近代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作者:记者李玉)

 

(来源:201462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