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走进神秘的萨满教   2014年8月20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外蒙北部,象征着永恒的这棵母亲树吸引着全世界的信徒们,而树上的蓝色哈达则代表着人们对天堂与和平的向往。树木在萨满眼中是天与地的连结,他们时常通过爬树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Good Flower正在野外放牧,到了晚上她将成为帮助人们解除心灵苦痛的萨满

 

 

贝加尔湖畔,两个年轻人正在树上绑祈祷的布条。贝加尔湖上的Burkhan岩被认为具有极强的灵性,吸引了众多虔诚的信仰者前来

 

 

寒冬之中,从东泰加林地带居民的家里望出去,只有无尽的乔木与白雪

 

 

人们站在一起接受着萨满洒下的圣水,民众相信这种圣水具有辟邪的作用

 

 

萨满Byambadorj和他的学生正在成吉思汗曾战斗过的遗址上树立一个祭坛。这种用石头和树枝堆砌的祭坛当地人称为“Ovoo”,通常在灵魂显现过的地方建立

 

 

萨满教诞生于信奉万物有灵的群体中,比如这个在蒙古北部森林生活的约有三百人的牧民群落,他们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以驯鹿的奶、河里的鱼以及树上的浆果为生。每年他们还得转换几次营地来寻找足够的牧草。萨满教因为他们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萨满认为音乐可以带领他们在灵魂世界穿梭。这位名叫Monhoo的萨满正演奏一种传统的口琴

 

 

乌兰巴托市里,一位刚得了奖学金的女孩邀请萨满到家里做法,祈祷其出国留学的文件能顺利通过

 

 

一个年轻女孩正在接收萨满的祈福。除了紧张和不安,她的脸上还有一丝疑惑,对于年轻一辈,萨满的影响或许已经不那么大了

 

 

在乌兰巴托的郊外,一位年轻的萨满在她的启蒙仪式上泼洒作为贡品的牛奶。每一位萨满身上佩戴的动物装饰都各不相同,用以联系各自氏族的祖先

 

在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萨满文化的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既经历了繁盛,又遭受过沉重打压,但时至今日,这种古老的信仰依旧存在,牧民在生病时不去就医而指望萨满能为他消除孽障,脱离游牧生活的城市人也不时向萨满寻求心灵的指导。无神论者认为萨满教荒谬,当地人则认为,它能带给信众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慰藉,以及一种敬畏自然的谦卑。人们正尝试在萨满教仪式中,与自己的祖祖辈辈、世上的一草一木,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从中寻得一丝启示。

 

萨满教衍生自万物有灵论,因此他们不仅崇拜天神、祖先的灵魂,驯鹿、老虎、柳树等动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而在这种非常个人化的宗教里,最神奇的,莫过于出神现象——无论预卜生产、祈求丰收,还是祛除疾患,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伴随着舞蹈以及鼓或口琴奏出的单一音符,萨满穿着用熟软的皮编织而成的神衣,神衣的前胸、后背有类似武士甲胄的护心镜,以保护自己的魂灵不被精灵鬼怪摄去。裙子上缀有特制的银铃,头上戴着鹿角神帽,脸上挂着一条条灰鼠皮制的面幕,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嘴里吟唱古老的调子,不时还发出熊的咆哮声、蛇吐信子的丝丝声。

 

渐渐地,曲调吟唱得更高亢,身体舞动得更狂野,直至浑身抽搐——祖先的灵魂此时便占领了,萨满开始用截然不同的腔调对委托者说一些似懂非懂的话,这种状态会维持一段非常短的时间,往往以萨满不支倒地而结束。前苏联的学者一致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和癫痫症,但也有观点深信这是游牧民族在精神上的自我保护,以释放极端天气、贫乏资源所带来的生存压力。

 

出神过程中,萨满和患者到底都经历了什么?电影《哈达》中的一个片段,就给我们描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一片荒芜的雪地上,患者的灵魂正在胡乱冲撞,找不到方向,萨满站在远方,先是一阵沉默的凝视,然后对着患者发出了持续不断的叫喊声,呼唤他回来,不安的灵魂听见了远方的指引,跌跌撞撞地回到萨满跟前。镜头切换到现实,患者在床上猛然张开了眼睛,冒了一身冷汗。

 

精神的力量在这里显得尤其巨大,或许是因为泰加林地带重复单调的乔木景观,冬季漫长而乏味,声色犬马的城市生活还没侵染这个地方,于是在寂静大地上的人们,只能去追求一丝心灵上的热闹,想象深藏万物的灵魂,在黎明到来前四处穿梭。

 

亦或许,借由这股神秘的力量,生命在自救和助人的循环往复间得以拓宽和延伸,远离麻木,不复混沌。(文:梁莹菲、周琪)

 

(供图:Carolyn Drake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