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高端跨界对话:僧人与艺术家眼中的“宗教与艺术”   2014年9月1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4910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西阶教室中,来自艺术、佛学、文学、藏学、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位著名学者就宗教与艺术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此次活动是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高端人文对话系列之一,主讲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和藏传佛教觉囊派地四十七代法主健阳乐住上师,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汪晖和沈卫荣教授主持活动,并就两位嘉宾的对话进行点评。

 

宗教与艺术是人类文化历史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宗教与艺术都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实践,并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这两者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关系,儒、释、道等等都以异乎于其他国度的宗教形态,溶释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文形态和精神一种特质。而这种人文特质,当承续?当变革?如何承续,又如何变革?这似乎也是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大命题。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推进,很多区域的人们在脱离物质匮乏的局囿之后,又陷入了被过度物质生活扰乱乃至驱使的局面,疲于应对、茫然失措,反而丢失了对生命本位的一种思考和关怀。这是一种区域性、暂时性的成长的烦恼?还是一种更普遍、更深刻的社会困局?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种人文状态中,反思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建立一种思考和交流框架,又成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举办人文对话系列活动,就是希望在跨学科、跨文化背景的交流碰撞中,激发一些有益是思考和探索,为学术探究和文化构建,提供一种多角度、多层面的参考。

 

对话活动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300多名师生参与。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就宗教与艺术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人文精神的体验与实践等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内容精彩纷呈,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共鸣和参与。

 

对话嘉宾简介

 

潘公凯:19471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二公子。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6月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等。教授在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自1979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论教学工作,19925月至19941月曾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访。出版论文集《限制与拓展》、专著《潘天寿评传》、《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主编《潘天寿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现代设计大系》;编撰《中国绘画史》。

 

1985年以后,潘公凯基本不再画人物,而是专注于水墨花卉,开始临摹,研究吴昌硕文人气浓厚又有力度笔墨风格。在我看来,画不画人物不是关键问题,如何接续传统才是关键。”“那从哪里开始接续呢?中国传统的绘画是有主线的,主线就是文人画系统。比如唐代以前是人物为主,宋代以后是山水为主,明代以后转变为花卉为主。文人画系统发展到民国,发展到20世纪,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就是写意花卉,所以我要从写意花卉这里接起往下走。”1980年代末,潘公凯提出绿色绘画概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有机和谐为内在意蕴的绘画。在他看来,回归自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可以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世界未来潮流的汇合点。至今,潘公凯相信,正是在这个汇合点上,未来的中国绘画可以站稳脚跟,走向世界。

 

健阳乐住:19746-)藏传佛教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觉囊祖庭藏哇寺寺主,中国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四川阿坝州壤塘县政协副主席,是一位备受国内外学者、佛法修行者和地方民众尊崇的金刚上师。自幼闭关修持佛法,沉浸于千年积淀的觉囊文化传承中,圆满显密教法和禅修实证,在20多岁时接续觉囊派传承衣钵,承担起护持教法的重任。

 

觉囊派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以思想见地精深、专注禅修实证而著称,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世人熟悉的文化符号香格里拉即源于觉囊时轮金刚教法中的香巴拉净土,藏地所沿用的佛教历算即时轮历算,时轮金刚教法中关于人体的理论体系则成为藏地医学的基础之一。此外,觉囊文化亦是藏地佛教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的重要源泉,因而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0年来,健阳乐住仁波切致力于对觉囊法脉传承的弘扬;整理、集成了觉囊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修行者的著作文献,其中包括《山法了义海》作者、被誉为第二佛陀的笃布巴祖师,著名的《印度佛教史》作者多罗那他祖师等。目前,已由民族出版社、四川出版社正式出版《觉囊祖师文集》80余卷,对于佛教、历史和哲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阳乐住仁波切秉承觉囊注重禅修实证的宗风,以文化艺术为弘法舟楫,将梵乐持诵、唐卡摹在佛法修学中的理论、方法介绍给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展演展示。

 

(来源: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