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赵法生谈传统文化转型:坚守常道 兼收并蓄才有自信   2014年10月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赵法生(资料片)

 

9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处于现代转型当中的国家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受过冲击的儒家思想,又该如何重新搭建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包容他国文明?

 

《齐鲁晚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

 

“常道”不能丢  坚持家庭、社会、民族的道德底线

 

记者:当我们今天再讲传统文化,我们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传统,哪些还可以为我们所用,有没有判断的标准?

 

赵法生:这是一个学界一直争议的问题,但也不缺乏比较鲜明的答案。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孝亲敬老这些基本人伦常理,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价值。如果需要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扬弃的话,那么标准就是这些“常道”不能丢,而且随着多元文化进入社会,人们的思想也更容易受到影响,传统文化中“常道”的现代意义就是坚持我们家庭、社会、民族的道德底线。

 

传统文化也要变革  新儒家文化会与社会现代转型同步

 

记者: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这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文化不同于器物,不是说哪里不好了,可以直接砍掉。现在我们说去粗取精,那最终经过转化后的传统,其理论根基在哪儿?

 

赵法生:在儒家文化中,本身便有“变”与“常”的分析。前面所说仁爱、修身、民本、和谐、重视家庭等思想,都是常道,是不变的东西。这些如果变了大众也不会愿意。

 

但是孔子也认为,文化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社会发展,文化也会变革。从“五四”以来,一部分人批驳传统文化,一部分人则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梁漱溟就是其中一个,他谈到了儒家文化的综合创新,并在乡村儒学中寻找现代性的路径。我相信,一个新的传统文化体系需要几代人去共同努力,新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会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同步。

 

吸纳外来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胃

 

记者:如今多种文明并存,近代以来,我们先讲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最近几十年,我们又开始讲文明对话,现在说要学习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兼容并蓄,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有这个吸纳的能力?这种理论自信从哪儿来?

 

赵法生:还记得“和而不同”这个词语么?谈到的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

 

从历史上看,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同儒家文化差别比较大的外来文化,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几百年时间的融合,最终成为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之所以有这个容纳能力,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胃是儒家文化。现在我们说这个胃不行,给切掉了,所以本身母文化出现了危机,怎么能消化其他的文化呢?消化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的融合首先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你的胃很坚强,免疫力很坚强,才能消化各种营养,才能融合其他文化。

 

学习西方跑偏了  教育人们有个好人品,这个不该扔

 

记者:近代我们学习西方,一开始学器物,秉承中体西用,但学得四不像,继而有全盘西化的提法,就是考虑到文化是个系统,没法择其部分来学习,如今我们再说学习借鉴,到底该怎么学?

 

赵法生:梁漱溟曾说中国的教育“不中不西”,既放弃了我们对人伦常理的育人教育,同时学习西方的知识教育又没学到位,学习人家的文化时,道路走错了。

 

如今我们来看,孔子当初倡导的教育就是“育人”,就是教育人们有一个好人品,这个根本不该扔掉。现在我们又太重视知识学习,成了“一条腿”走路的人。这样路走得太久,自己就会乱了。相反,我们需要坚持一些传统文化当中的常道,根本的信条不能变,这样学习外来文化才能有自信,才能正确地兼收并蓄。(作者:张榕博)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