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国内藏学界知名学者纷纷登上首届藏学珠峰论坛的讲坛,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绒占堆题为《西藏农户的宗教消费及相关研究》的发言就让人耳目一新。该论文是罗绒占堆研究员在藏区4个村庄实地调研,耗时数年完成的。作者从经济视角审视了西藏宗教的消费品角色,观点和角度极富新意和现实意义。笔者就此采访了罗绒占堆先生。
问:为什么把西藏的宗教看成消费品?
答:第一,西藏已经围绕宗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百姓是基本的消费者。比如寺庙就是一个生产基地,提供宗教产品。就像我们看的歌剧、电影一样是一种提供精神满足的服务。一方面,老百姓有需求,厂家有供给,这在市场上都已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一家人(以罗绒占堆所调研的4个藏区村庄为例)有三分之一的现金用于宗教方面的消费,在现金极其宝贵的藏区,这是相当惊人的。
第二,在西藏,宗教因素对其他消费的影响是最大的,比意志还大。在西藏,宗教方面的权威人士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者,也是市场行为的引导者。老百姓在做一个重大的消费决策的时候,会依靠宗教的力量。比如要买一辆汽车,他会先去找喇嘛打卦问买这个汽车好不好。喇嘛说好,他就买,喇嘛说不好,他就不买。甚至买汽车定下来以后,买什么颜色的,他还要去找喇嘛指导。如果是一个开放的喇嘛,那还好;如果喇嘛说他在宗教方面还有孽债,还需要投入更多到宗教消费,那买汽车就要受到影响。宗教消费实际上抑制了其他的消费,主要抑制的是生产上的消费和理性的生活消费。这必然影响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问:西藏宗教消费有什么特点?
答:首先,宗教消费往往超出理性控制。对于一般性消费,比如丧葬之类,一般来说人们会理性控制支出,把此项支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钱多花,没钱少花。但宗教消费往往会超出这种理性控制,没钱也要凑钱,一定把宗教仪式做足。
其次,宗教消费必须是用现金购买。在西藏,现金很宝贵,而西藏很多其他消费品是不用现金购买的,都是通过物物交换、劳务交换等得来的。只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会用现金购买。而宗教消费品被老百姓看成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服务,所以必须用现金购买。这就抑制了老百姓的生产消费和理性的生活消费,必然影响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西藏宗教消费的边际效益不递减。通常的消费,在第一次购买某消费品后,每继续购买一次,消费者在该消费品中获得的效益是递减的。购买的越多,在每个消费品上的收益越小。而宗教消费的边际效益不递减,反而多多益善,这容易引起大家攀比。比如你建一个白塔,我就建两个;你建二十个,我建五十个。
问:西藏宗教消费有何正面意义?
答:有。宗教产业是西藏的草根产业,它最大的贡献是为当地的草根阶层提供了就业机会。比如在拉萨街头,很大一部分藏族商贩都靠贩卖宗教商品为生。他们多是从农村进城卖经幡、卖煨桑的农牧民。因为农牧民技术水平、教育水平较低,要进入新兴经济领域很难,而在传统经济领域则较容易就业。但反过来,这些传统产业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问:西藏宗教消费未来走势如何,我们应如何应对?
答:预计西藏的宗教消费未来会逐渐平稳,并慢慢趋于下降,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西藏的宗教消费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消费也开始增加。近两年是处在一个平稳阶段,但随着替代的宗教消费品的出现,这一消费会慢慢下降。比如太阳能转经筒代替人力转经筒,电能佛灯代替传统酥油灯,用录音机播放录音代替部分的法事活动。这种替代有什么好处呢?宗教消费的成本会因此降低。太阳能转经筒、电能佛灯这类替代品成本低,耐用,老百姓花钱少。这样老百姓就可以挪出更多的现金用于生产和其他消费。
而最早做这种替代的,并不见得是老百姓自己,有可能是寺庙。只要寺庙用了,老百姓自然就用起来,并形成习惯。替代产品是花不了几个钱的。这样不影响寺庙的收入,又降低了老百姓的支出。因为寺庙主要是靠僧侣提供宗教服务取得收入的,而这些替代产品的费用呢,是支付给生产厂家和流通中介的。
我们应该在满足大家传统宗教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发、普及这些新的替代品,降低老百姓的宗教消费成本。而且这些事情不需要政府做。市场是个无形的手,哪里有需求,市场就会到哪里,我们依靠市场的力量就可以。但现在生产这些替代品的新兴产业也有问题,比如技术含量高,草根就业者进不去。(作者:顾钰)
(来源:中国西藏网)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