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当代僧侣弘法新场域——寺院与社区的共存共荣”研讨会举行   2015年4月1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当代僧侣弘法新场域——寺院与社区的共存共荣”研讨会举行

 

2015411日,由台湾佛教僧伽终身教育学会主办的“当代僧侣弘法新场域——寺院与社区的共存共荣”研讨会,在台湾台北市南山放生寺举行,七个讨论小组分别从寺院与老人关怀、新住民服务、原住民服务、青少年教育、社区临终关怀、偏乡培力以及勒戒辅导等层面,分享彼此的经验,也提出观察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从中学习到可以贡献给自己和他人、社区的知识与方法。

 

台北市社会局黄清高副局长提到营造福利社区,实践在地互助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一些宗教团体承担政府委托社区服务的方案。同时也承诺若有佛寺愿意接受委托服务,他可以直接到寺院去协助了解并为其量身设计。

 

谢登旺教授在演讲中,详尽说明社区服务的理论原则与实务;强调预防功能的发挥为要,以因应未来高龄化及少子化所衍生出来的问题,社区如何从点线面逐步发挥其照顾关怀的功能,甚至发展出跨域的交换服务等。

 

在座的几位法师与大家分享其参与社区服务的宝贵经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反思。担任该学会理事的宗惇法师以其长期在安宁疗护的理论和实务经验,深切体会到推动社区安宁与生命教育的重要,因此启建大悲学苑,培训社区安宁灵性关怀志工。法师的经验分享随后在小组讨论中也引发很多与会法师和居士的共鸣。

 

创办开心门佛疗学院的智德法师自921地震以来,开始培育心灵辅导的种子队,透过团队的努力和推广教育,成功的让数千个生命产生蜕变,也成就了佛法使得团队获得自我疗愈的能力。

 

而学会监事演观法师则分享三年来深入偏乡原住民的实际经验,向大家展示原住民服务以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不但把佛教的四摄法转化为部落四摄法,也逐步扭转原住民对佛教的负面印象。

 

自拙法师从培力偏乡青少年的经验,分享佛法如何以创新和转化的方式,以及透过跨领域的合作,来发掘社区的需求,从而提供贴近社区需求的服务。

 

这些实务经验的分享,不仅让大众看到僧伽在弘法利生上的多方面努力,同时也发掘出在社会面临多元剧变的现代,各种潜在的弘法利生新领域及其可行性。在研讨会结束前,与会小组带领者提出值得教界的关注和深思的几个论点。

 

“反思社会关怀与佛教的关系”、“反思佛教存在的价值,如何让佛法成普世性价值”、“反思什么样的议题可以加入佛教的社会关怀”、“佛教的社区发展是什么?——跟生命的连结,在关键时刻找到关键知能,以毅力团队为发展策略。”、“超越信徒的佛教可以做些什么?——以众生为重心,只要利他即是弘法。”、“什么是活的宗教?——活化寺院的资源,释放并活用寺院的资源。”、“佛门如何推展社会企业?”、“如何建构出不局限于传统弘法方式的现代化弘法?——对于异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个别的核心专长开展并实践慈悲心。”等诸多议题,而该会宗旨是在搭建一个分享与学习的平台,透过这个平台,可以逐步落实资源的整合与分享,并建构僧伽学习弘法利生前的职能,以回应当代众生的需求,也为当代台湾佛教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营养。(文:佛教僧伽终身教育学会)

 

(来源:佛教在线网)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