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洪书记指出,本次论坛提出的“中国本土宗教”这个概念,事实上,是力图将讨论的对象涵盖道教和民间宗教,包括民间信仰在内,以期从更宏观的范围内研究中国宗教的发展,寻求中国宗教发展的特点,回应西方宗教的理论挑战。“中国本土宗教”概念亦提醒我们,充分发挥道教及中国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在港台及海外的影响力,对构筑“文化中国”大有裨益。毕竟,时至今日,道教与民间信仰仍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资源和软实力。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要增强中华文明自觉,就必须正确对待中国宗教问题。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强调中华文明的自信和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迎合外来意识形态,以消解自身的传统信仰为代价,而是应该在充分展示自身传统特性的前提下,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而为己用,在竞争中保持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本的宗教生态平衡。
马西沙研究员指出,西方注重制度问题,制度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精神亦十分重要,只要中华民族的根还在,中华民族必然会翻盘,陈垣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说过,“用夏变夷,远而必复”,这是伟大的历史哲学,这是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强调,对中国本土宗教的探讨还应该将“本土化”宗教纳入其内,任何宗教进入中国这块土地必须中国化,否则就没有前途。宗教有其存在的生态环境,对中国本土宗教应该有全新的认识,不能武断的将本土宗教视为封建迷信。中国有如此伟大的文化是值得庆幸的事。
王卡研究员认为,中国宗教应该多元一体,应该树立开放的文化本位主义,既不拒绝外来的先进思想,同时,自己文化主体性不能丢,以道教的真精神走儒家的旧途径。
吕锡琛教授认为,中国人应该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建构,要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寻找属于自己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本土的儒、道、民间宗教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千百年来发挥着维系中国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民众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中国本土宗教论坛可谓恰逢其时,有助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应该放眼世界,中国的道教、道家思想已经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重视,这些都对我们立足于本土,建构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大有裨益。
在论文探讨阶段,来自各地的学者分别对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马西沙老师和陈静老师分别作为特别评论员,对参与论文探讨的学者文章做了特别点评。尹志华博士与强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论文探讨活动。
当日下午,在王卡研究员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对《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的创刊以及今后如何发展做了主题发言,并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本次“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论坛”在五四运动发源地赵家楼饭店召开,也意蕴着中国本土宗教的思想和文化正面临着觉醒的好时机,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和继承的好时机。
会后,与会学者继续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表达对本次论坛和本地宗教发展的期盼和期望。
论坛开幕式
论坛研讨
论坛现场
(供稿|摄影:李志鸿;编辑:李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