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文献由上海收藏家、上海泰恒集团董事长顾清从海外市场购回,包括西藏、四川、内蒙古等地及尼泊尔、印度等国早年流散的珍贵佛典。与会专家认为,其文种繁多、版式多样、传承有序,非常珍贵。文献成书年代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不乏孤本、珍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介绍,这批文献有贝叶经、纯金银锻造佛经、泥经写体、错金银写体、神秘的贡唐王朝的记载、象雄文化的珍品,也有以清朝贵族供奉的金、银和宝石镶嵌的珍贵材质为载体的佛教文献,以及藏传佛教密宗《四续部》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等文献和图像造像等。此外,还有许多文献题记中存世量极少的十多种喜马拉雅南麓藏族聚居区的地方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韩廷杰说,这批梵、藏文贝叶经有极大的宗教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凱朝告诉记者,贝叶经因经文被雕刻在贝叶树叶上而得名,素有“佛教熊猫”之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洗礼,贝叶经存世稀少。此批贝叶经有70多函册,数量之多世界罕见,而且绝大多数还从未被堪布介绍,历史文化价值无法估量。
“如此丰富的梵、藏文文献让人震撼。”近两年在梵典宫整理藏文文献的西藏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西热桑布在研讨会上介绍说,这批文献有西藏后弘期以来不同时代的佛教文献资料,也有许多西藏早期《大藏经》中的原译。“其中的《大藏经》原译16函《大般若经》,和能够作为寺院镇寺之宝的11世纪泥经《般若经》,对于《大藏经》对勘、文字字体的演变和纸墨质地等方面,均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意义重大,具有国宝级的收藏价值。”
“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对这批佛教经典文献进行内容解读、鉴别和考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表示,对于这批文献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现有佛教文献挖掘、整理。
研讨会当天,位于上海泰恒集团内的“梵典宫”举行了揭牌仪式。(文:蓝希峰)
(来源:2017年3月28日《中国民族报》;图片:陈粟裕;编辑:李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