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首届尼山礼乐文明论坛在尼山圣源书院召开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7年12月8日

首届尼山礼乐文明论坛于20171125日至26日,在尼山圣源书院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办,研讨会就礼乐文明的历史、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面对长期破坏传统文化所导致的礼崩乐坏,如何在现代条件下促进礼乐文明复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儒释道耶专家及民间礼仪实践者共五十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1125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致辞,赵文洪书记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实践出发,指出当今人生礼仪的缺失使个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仪式时无所依据,而缺乏人伦日用的生活礼仪也已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另一位致辞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主任张践先生回顾了圣源书院的成长历程,指出我们应趁文化复兴之势,借本次会议之机,为复兴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论坛第一场发言的主题是重建礼乐文明,由张践教授主持。彭永捷、方朝晖、杨春梅、庞景超四位发言人围绕主题分别作了报告。彭永捷教授指出,传统礼乐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主要部分,恢复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有益部分,提倡合理的丧葬礼制改革才是中国丧葬礼制改革的大方向。方朝晖教授从礼法与法制的角度来讨论近现代中国治理问题,指出不能抛弃礼教推行法治,这是无视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渴求的行为。今天必须重新认识礼乐作为社会教化基础的意义,惟此方能走上中华文明的康庄大道。杨春梅教授强调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必须要有现代意识,礼治与现代法治并不矛盾,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现代法治的保障,传统文化本身都会陷于自身难保的境地,更不用说去化民成俗。发言结束后,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解光宇先生对四位发言人的报告进行点评,发言人和与会者就重建中华礼乐文明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讨论。

论坛第二场以古今丧葬礼仪为主题,由莆田三一教协会会长毛元林先生主持,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杨春梅教授担任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在报告中从国家宗教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丧葬与祭祀制度,指出古代宗教中的丧葬和祭祖制度绝不只是个人私事,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葬礼和祖先祭祀在团结宗族,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深远而重大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的马金生副教授发言主题为《追悼会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浮沉》,报告梳理了百年来追悼会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其对国人生命观念的影响。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的赵建敏先生介绍了清康熙年间为南怀仁神父举行的中西合璧的祭葬仪式。北京礼学研究者佟西中先生发表了自己对曲阜周边农村地区的丧葬文化所作的调查报告。

25日下午,论坛第三场继续围绕古今丧葬礼仪展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教授的报告以《仪式诉求与礼乐表达——传统礼俗用乐和职业乐人存在的意义》为题,报告从仪式用乐的角度梳理了历史各个时期庙堂仪式用乐与民间礼俗用乐的复杂关系,指出当下民间礼俗中吉礼、嘉礼、凶礼仪式及仪式用乐是历史文化大传统的俗化显现,若对承载民间礼俗仪式和用乐的民间职业乐人禁用,礼俗中为用的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声技艺形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著名东南亚华人殡葬礼仪专家、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的王琛发院长介绍了东南亚华侨丧葬礼仪现状,分析了儒家礼仪对马来西亚各宗教华人殡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在华侨心目中,祖先墓园绝不仅仅是个埋葬死人的地方,它同时具有生命安顿和道德教化意义。大陆一般把丧礼简称告别式,可是,在华侨看来,传统儒家丧礼的意义并不只是死亡与告别,而是意味着团聚和新生,通过灵牌设置和祭祀礼仪,使得逝者与祖先团聚,获得了精神的新生,并永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以收慎终追远之效。来自山东济宁的礼学专家李冠云谈到了丧礼的时代演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姜海龙老师通过对民国时期祀孔、祭天以及对革命社会人物、革命烈士公祭的研究,梳理出公祭制度变革背后的的政治形势和历史进程走势。

第四场论坛讨论社会人生礼仪。莆田三一教的毛元林会长介绍三一教礼仪仪节。武汉云深书院的创办人孙兴建从礼仪实践出发,探讨了《朱子家礼》的现代应用以及书院所践行的冠婚丧祭人生四大仪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的曹凌老师探讨了佛教的八並辩论法。陕西省西安市的学者孙见坤先生的报告探讨了道教荐祖上堂科仪与儒家祔庙礼的关系,指出二者在许多地方上有相通、暗合之处,并引导我们思考这一科仪对于当下乡村礼仪重建所具有的参考意义。

1125日全天共举办四场论坛,其间学者们热烈争论,与会者均表示意犹未尽,因此会议于当晚临时增加讨论专场。古人曰“礼乐相须以为用”,项阳先生对乐制的研究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兴趣,因此当晚的讨论专场中特别邀请项阳先生详细介绍了汉至清早期的官府用乐及乐籍制度,指出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为民间礼俗仪式所接衍,特别是雍正禁除乐籍后,乐人复归民籍时将国家礼制仪式和仪式用乐转为民间礼俗所用,使民间礼仪用乐成为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俗化。当今西方以审美和欣赏为功能的音乐的传入,不但使曲艺和戏曲等俗乐市场趋于萎缩,更使礼乐作为仪式用乐的社会功能、实用功能、教育功能被逐渐淡忘。

针对山东省正在推行的殡葬改革,25日晚各位学者进行了专题讨论。2017年以来山东有些地方以殡葬改革的名义,下文取消家族办丧,取消穿孝服,取消三天丧改为一天丧,取消吹鼓手,取消丧礼筵席、扎制纸草,有的还取消陪灵、路祭等传统乡村丧礼仪式,一位当地学者向大家展示了农村中张贴的《移风易俗明白纸》的图片,“严禁披麻戴孝、大破孝”,“严禁拄丧杖”,“严禁使用吹鼓手”等规定,令与会学者感到震惊。大家一致认为,礼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基础,这种做法事实上是强行废除儒家人生礼仪在民间的最后一点残存,更与复兴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势严重不符。此种做法对岌岌可危的乡村传统文化造成巨大伤害,令人深感诧异。为呼吁有关部分停止这些不当的改革举措,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一方面从学理角度论证揭示传统丧礼在慎终追远和淳风厚俗方面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对于丧葬礼仪改革的研究,及时从正面提出适应时代要求又能传承文化传统的葬礼方案,并与政府等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互动。与会学者踊跃发言,讨论一直进行到深夜。

1126日上午,论坛第五场以社会人生礼仪为主题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韩星教授以《重视丧葬礼仪,保护乡村礼俗》为题,强调儒家礼仪的基本精神,阐明传统丧葬礼俗的教化意义,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建议立即停止以改革之名破坏丧葬礼仪的行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丁鼎教授介绍了传统丧服制度中姨服重于舅服服制中所蕴含的上古婚姻的遗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教授介绍了全真道的丧葬方式。

论坛第六场以儒学与礼乐文明为主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庆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法生、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解光宇、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张培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校刊校报编辑部的屈焕新分别发言。王庆新教授从中西文明对话的角度探讨了儒家的外在超越。赵法生副研究员的报告探讨了周公制礼的历史与意义,他指出,周公制礼提出了天命与德的思想作为制礼的精神指引,这种德也是一种新礼,同时作为政治家的周公还主导了西周初期的礼典制作。周礼体系大致形成于西周中期,而礼治思想最终形成于春秋时代。解光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注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对儒家礼乐的研究和弘扬传习旨在传播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从根源处提升全社会道德文明的水准,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风气。张培高副教授在论文中解析了《中庸》中“诚”的多重意义。

论坛于1126日中午闭幕。与会代表对本次论坛较高评价,一致认为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讨论热烈,成果丰硕,为礼乐文明转型与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会场

 

与会学者合影

 

(供稿|摄影:李晓璇|编辑:李文彬)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