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在京举行   2017年12月12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1210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河科技学院、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中国佛教协会等单位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教界、学界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法师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儒、释、道三教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就如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生态文明理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提供传统智慧支撑,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张风雷致辞指出,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以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侧重治世的儒家,侧重治心的佛教,侧重治身的道教,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发挥相应的作用。

 

江西庐山万杉寺住持、庐山庆云文化社社长能行法师在致辞中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精神体现在民胞物与,道家的生态精神体现在道法自然,佛教的生态精神体现在身土不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体系中,人与世界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理念支持。

 

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认为,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技术上的改进、管理上的重视固然有一定效用,但改变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改善现代人的精神与心灵状态更为重要。这种精神环保的理念与佛教界近年来推崇的心灵环保是一致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宗教,尤其是佛教,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奉者。那么,这部分力量能否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助作用,无疑值得深入探讨。

 

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庐山庆云文化社名誉社长胡振鹏发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谨慎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因天时地利制宜、顺应自然、适应性管理,这些理念和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庐山万杉寺、庐山庆云文化社、黄河科技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温金玉主持。与会学者、法师发表了《华夏先贤的环保智慧——<礼记·礼运篇>有感》《弥勒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儒家的天地之心与生态意识》《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佛教生态观及其实践》《佛寺与生态文明建设》《合理放生维护生态》《道家养生智慧及其在海外推广》等论文。(记者 吴艳)

 

(来源:20171212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