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人间佛教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建立现代制度   2018年5月2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今年是星云法师出家80年。几十年来,星云法师在台湾弘法建寺、安僧办道、创办学校、成立佛光会、养老育幼、救济孤苦、社会服务,将人间佛教弘扬到世界五大洲。

 

519日至20日,浴佛节前夕,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本次论坛由台湾财团法人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20余名学者,从社会学层面共话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

 

人间佛教就是要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段玉明认为,人间佛教本是顺应清末民初的历史变革提出来的。伴随这一历史变革,也要求传统佛教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太虚大师因此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主张,要求传统佛教在教理、教制、教产进行三大革命。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尤其是以星云法师为主的一批当代高僧的践行,使人间佛教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进展。但人间佛教作为汉传佛教的当代变革,应不仅仅表现在义理、道场、教育等方面,还要求其尽量适应工业社会时间匮乏、诱惑增多、压力增大、理性至上等现代社会的变化,突破传统寺院围墙,走出寺院,面向社会,面向人间,服务僧俗两众。

 

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说,佛教的弘法史,就是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人间佛教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积极实践,它的核心价值是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人间佛教意味着积极关怀人间社会事务,包括文化、教育、环保,净化世道人心、净化社会。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指出,星云法师曾经概括了中国佛教衰微10项原因,其中一项是佛教走入山林,消极脱离社会。佛教长期脱离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导致佛教徒往往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把个人修持与社会净化对立起来,其结果是佛教失去契理契机的善巧方便能力,无法合理地理解与建构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导致佛教世间格格不入。星云法师把重视社会慈善公益看成是唐代以前中国佛教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确的重视人道、重视现实人生及重视社会净化的价值理念。

 

人间佛教需要建立现代制度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指出,僧众是佛教中国化的主体,更是佛教中国化的重点与难点。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僧众在中国这一地域的宗教实践过程,在坚持佛教根本立场的基础上,摒弃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念与制度。因此,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是现时的、鲜活的、有血肉的生活情景历程。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峰指出,太虚大师从一开始就将人间佛教定位于佛教应世、救世之路,一改传统佛教信仰过分强调内证,提出要用佛教来解决人生问题,要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星云法师及台湾佛光山教团则将人间佛教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是以社会共修的方式建构起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建立起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源源不断地营造出桥梁式社会资本,适应了现代性的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廖杨说,由星云法师开创的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变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人间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给、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因缘果报、禅净中道等理念,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人间化、生活化、制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修行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人间佛教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欧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它以佛法圆融社会、以俗世参悟佛法,将出世和入世完美结合起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海波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佛教从沉疴日久的颓羸状态,经人间佛教的更新运动而奋起,演进为以星云模式为代表的当代人间佛教公共参与,这个历程也正是近百年来世界宗教与社会之关系加以调整的过程。如果说人间佛教在近代发韧期主要处理出世-入世问题的话,那么在全球化以及后现代性的当下,人间佛教主要需要处理的是公共性问题。人间佛教以其深邃契理的现实关怀、圆融契机的社会参与而成为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最强音,也贡献了佛教现代转型、现代性条件下宗教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等多方面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助教何子文认为,人间佛教的代际演进及其制度转型构成了近代民国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根主线。台湾佛光山自1967年创建以来,通过发展文化、教育等事业,把佛教的传统精神、经典教义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返本开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间佛教模式,成为当今人间佛教制度化实践的一个重要典范。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杜立婕说,古老的佛教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年轻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台湾佛教成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性的华丽转型,颠覆了普通民众对传统寺庙的刻板想象,佛光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翠翠认为,星云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对太虚大师当年佛教革命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使中国佛教走出了一条从人间化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之路,呈现出僧团-教团-社团的发展脉络,实现了个人与群体、寺庙与社会、信仰与生活、私人与公共的连接,是一种极具现代化的佛教形态。信仰者所参与的佛教仪式,并非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忏仪式,而是多样化、日常化、极为生活化的社会化仪式。这种基于理性、极为贴近生活的仪式表达,使人间佛教的理念深受广大信众喜爱。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佛教社区化,即建设社区佛教。所谓社区佛教,是指寺院以僧人为主、居士为辅,与义工团队三方联动,为社区提供佛教方面的精神服务、公益慈善服务,从而获得社区居民物质与道义上的支持,使寺院及其社会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人间佛教的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华伟认为,佛光山事业的成功,改写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在佛教组织现代化方面,星云法师做得更为成功。他继承太虚大师的思路,将人间佛教的组织现代化工作做到了极致,为其全球弘传打好了组织基础,也成功实现了佛教的现代性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向平认为,佛教只有在现代制度、组织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传统教团缺乏现代社会组织应当具有的组织性、公开性、自立性三大特征。人间佛教则体现了佛教制度和组织的现代变迁。台湾佛光山佛光会的会员制度就是一种现代制度,会员享有相应权益,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发言权及表决权。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团与现代社团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把信众的信仰整合成为一种持续、有力的社会行动。

 

人间佛教的传播需要主流媒体的支持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恒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对人间佛教理念的传播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指出,人间佛教的复兴不仅需要佛教界内部的努力,而且还需要主流媒体的支持。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民族报》发表了一篇研讨会综述性文章——《研究净土文化  建设人间佛教》,这是中国大陆报纸中第一次发表有关人间佛教的专题性文章。以人间佛教为题目的文章在2005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数据还显示,2012年后,人间佛教的倡导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与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倡导复兴传统文化有关,也就是说,十八大之后,人间佛教建设面临一个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记者蓝希峰)

 

(来源:2018529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