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道学精华集成》(詹石窗总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图书馆2018年3月版),共50卷3000余万字,由百余学者发奋耕耘12年完成。它不仅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历史性总结,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回归传统
在我国文化史上,“道学”向来存在不同理解和不同使用领域。《宋史》列传中有“道学”一系,由于其传主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等人均为理学家,后来的大多学者便以“道学”为理学。《宋史》设立“道学传”,这对于儒家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创举,但该书于“道学传”一开始却称:“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又说:夏、商、周三代,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其实,《宋史》这个描述只说对一半,因为《宋史》以前道学早已存在。考《晋书》之中即出现道学之名,该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有云:“夫道学之贵游,闾邑之搢绅,皆髙门之子,世臣之胤。”意思是说,道学中的显贵者,乡里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都是名门望族的子弟。《晋书》所谓道学既指玄学,也指精通玄学的名士。到了《隋书》,道学则被用以指称“黄老道家之学”。《隋书·经籍志》表明,以老子思想为特色的道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从黄帝开始,授受不绝,颇为久远,此等道学虽然不像儒家那样通过官方来确立师说,但也代有传人。汉朝开始,由于曹参推荐,讲授黄老之学的盖公得到汉文帝尊崇,之后传播道学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巨大的思想潮流。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提出,道学是以道为宇宙万物的发源和思想根柢,以道家和道教的发生、发展流变为对象,以探索宇宙、生命和社会奥秘为目标,以发掘生存智能为旨归,以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概而言之,道学即道家与道教之学。这个说法,绝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传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精心布局
为保证编纂质量和工作顺利开展,丛书首席专家确定了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突显特色、制作精品的“十六字”编纂方针。
“把握全局”指在制定框架时从道学整体出发,全面了解道学发展历史、基本内容,尤其是对近百年来道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通盘掌握。鉴于此,编纂团队一方面通过各种工具书查考相关研究论文;另一方面按照学科领域分别进行阅览,理出基本线索,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近百年来道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调研工作虽然艰辛,却为丛书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住重点”是基于道学内容以及精华标准提出来的。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学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近百年来,学界既有对道学原创经典的作者、时代、内涵进行探析的成果,也有对后来诠释道学经典的诸多著述进行分析、解读的成果。从内容构成看,传统道学既有体也有用,既有理也有术。与此相对应,近百年来的道学研究也关涉体、用、理、术。丛书由此认为,体、用、理、术是构成道学体系的四大支柱。故而,编纂工作必须围绕这四大支柱来考虑框架,精心选编。
“突显特色”是对“抓住重点”的进一步深化。道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就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基于这种意识,道学对延年益寿问题特别重视。就总体而论,中国学术虽然都寄托着先民的生命意识,但相比而言,道学理论更加注重生命的健康与保护。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修真”,即修养生命,回归本真。它肇始于《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其后,《庄子》提出“真人”的修行目标。汉代以来,制度道教继承、发挥了先秦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修真”法派。无论是祖述关尹子的“文始派”,还是以王玄甫为宗师的“少阳派”,均强调修真的重要性,而勃兴于两宋时期的金丹派南宗更有《悟真篇》行世。倘若放开眼界深入探讨道学思想发展史,就会发现道学从理论到实践均贯穿着真的精神。丛书以“大道修真”为第四辑名称,这一辑共有八卷,在整套丛书中所占比例最大,充分体现了编纂者的重视程度。
“制作精品”是对编纂工作的总体要求。为编好这套大型丛书,首席专家率领学术团队经过认真讨论,确立了论文备选的严格要求,提出三条标准: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三以”编纂方法:以研究内容分类、以研究对象系文、以时代先后排序。这样的编纂方法既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也反映了百年道学的内在网状结构。
纲举目张
丛书依照内容分为十辑:历史脉络、神仙信仰、人物门派、大道修真、思想大要、经籍考古、道门科技、礼仪法术、文艺审美、道学旁通。
“历史脉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道家历史,第二部分探讨道教历史。道家历史的关注点是西汉以前,道教历史的关注点是东汉以来,由此形成相互衔接的两个模块。“神仙信仰”既有对神仙信仰的一般性探讨,也有对具体神仙典型的由来、社会影响的探讨;既有对三清、四御等道教尊神的论述,也有关于妈祖、关帝、财神等民间道教俗神的考察。“人物门派”选编的是在道学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建树,或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独特作用的杰出者,诸如某一部经典的创作者、某个事件的主导者、某项思想的创建者等;门派则既包括道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流派,也包括东汉以来的道教组织。“大道修真”内容包括性命修养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哲学思考、基本原则与重要理念等,诸如内外丹与服食、导引、行气、存思、辟谷等。道学思想体系因道而成家,因道而有学,因道而产生长久深远的社会历史作用。正因如此,“思想大要”从生命理论、哲学思考、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探究道学思想的面貌。
“经籍考古”主要探讨道家与道教经籍的文献学价值、某个时期道家与道教经典的建构以及某部经典的发生时代、年代、作者等;此外,本辑也选入多年来学者们有关道学考古的论文,例如地下发掘的道家文献分析,道教令牌、神像、书契的考证等。“道门科技”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科学技术成就的文章。道家与道教的科学技术贡献不仅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流传海外,对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均出自道家、道教,至于活版印刷、纸张的发明则与道家、道教的经书传播需要有紧密关系。在道门活动中,仪式典礼与法术往往相互交融,构成混合的文化形态,其中反映了道门中人的宗教典礼以及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精神。“礼仪法术”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关于仪式典礼、生活仪轨以及法术方面的文章,道教法术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心理学、信息学等方面内容,值得认真考察。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列子、庄子等道家大师便以韵文、散文等形式来表述大道旨趣。东汉以来,道门中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修道感受,也为了弘道,采用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撰写了大量作品。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类作品多有论述,成果不少。“文艺审美”精选这方面的代表作,读者从中可以体悟中华道学的艺术魅力。“道学旁通”则选择学者探讨道学与诸子百家关系,道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慈善等方面问题的论述,以反映道学多方位、多角度的影响。
总之,作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通过各类别内容的概括综述,揭示其纵横交错的脉络,达到学术总结的目的;另一方面,彰显道家与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这部大型丛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人们认知传统道学的丰富内涵,而且有助于发掘其中精华,为健康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服务。相信它可以更好地推动道学本身的纵深研究,在引导人们修身养性、人格完善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作者:胡瀚霆、李远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2018年6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