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新闻
第七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2018“东南亚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2018年10月24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81021-22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华侨大学、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海外华人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创新团队承办,由《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协办的“第七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东南亚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于华侨大学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华侨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香港亚太宗教文化交流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公开大学、中国社科杂志社、北京市宗教局、甘肃省统战部、云南省瑞丽市文化馆、中国萨满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国内外的6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东南亚宗教议题为中心,围绕着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聚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张禹东教授致开幕词

 

华侨大学原副校长、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民间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张禹东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郑筱筠研究员分别致开幕辞,开幕式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忠伟教授主持。张禹东教授认为,当前的国际环境与周边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东南亚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讨论正当其时。张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主旨可以析为三个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宗教”与“东南亚”。自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宗教学研究要有助于“(东南亚)形成无论兴衰荣辱都能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将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共同体”;“宗教”具有民心相通的内在基础和素质,有助于民心相通;“东南亚”是本次论坛的焦点,是对国家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贯彻。华人宗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与发展,反映了华人与故土文化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对于体现华人特性、建构“华族”文化身份、维持“华族”团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张禹东教授还对华侨大学宗教学学科的历史与特色进行了介绍。

 

 

郑筱筠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副所长在致辞中表示,“东南亚宗教高端论坛”旨在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深度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东南亚地区具有浓郁的宗教传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当前国际宗教格局愈渐复杂化,东南亚宗教的发展势必影响到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秩序格局,探讨该区域宗教发展的特点,认清东南亚各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过程,将对我们更好处理中国的宗教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次论坛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聚焦东南亚领域,以求真务实、畅所欲言为宗旨,共同推进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以期共同推动东南亚宗教与研究。郑副所长随后作了题为《内在限度与宗教应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东南亚宗教与政治》的主旨发言,以宏大的视野分析了东南亚宗教影响力的内在限度与风险应对,指出东南亚的宗教呈现“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发展样态,对东南亚宗教应对的风险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为我国处理相关事务提供有益参考。

 

 

黄海德教授作主旨发言

 

除了郑筱筠副所长外,还有六位学者进行主旨发言。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的Khadijah Mohd.Hambali 副教授探讨了新穆斯林家庭关系里宗教包容“中间主义”的实践,提倡旨在促进多元社会里相互包容的“新穆斯林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关系鼓励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信仰的人互动,培养他们对异质文化的高度接受能力。四川社会科学院的李远国研究员从对与东晋道士葛洪有关的古文献入手,展现了葛洪及其同时期古人对东南亚地域的认识。《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记叙了南疆外域众多国家地区的地理、物品,《抱朴子内篇》中亦散见许多有关东南亚、西亚等方面史料,这些都是探讨汉晋之际道教与丝绸路交流传播的珍贵资料。以胡志明市福海寺为个案,华侨大学黄海德教授探讨了传统道教的城隍信仰与越南华人传统道教的城隍信仰之间的关系。越南华人的城隍信仰是越南本土的风俗文化因素与自中国传入的道教、佛教相结合,所形成一种多元宗教因子的城隍信仰,对越南华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和久远的影响。

 

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则指出:道教“各有分度、不得相干、各得其正”等主张肯定了文化多元、独立自主的发展取向,有助于促进东南亚各国各族相互尊重,和谐相处;道学“致虚守静”的修炼实践有助于培育慈柔谦让的胸怀,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清华大学的赵丽明教授则从海南黎族、云南傣族、独龙族、彝族、台湾原住民,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美洲、大洋洲等地的文身现象入手,揭示文身作为一种海洋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多个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是东南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山大学段立生教授认为,华人移民泰国不仅是人口的迁徙,同时也是文化移植,中国的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被华人移民带到泰国,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宗教文化。以“本头公”“妈祖”等民间信仰为例,段教授比较了泰国华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中国本土民间宗教信仰的异同,探索宗教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范正义教授作学术总结

 

本次论坛设有四个分会场,共有七个分组,每个分组有七至八位学者发言,涉及的主题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等。在22日的闭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曹兴教授、华侨大学的黄海德教授等专家分别对七个分组进行了学术总结,参会论文观点鲜明、质量优秀,体现了国内东南亚宗教研究的前沿水平。闭幕会上,郑筱筠副所长对东南亚宗教研究提出了建议与期望,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致以谢意,论坛圆满落幕。22日下午,在华侨大学范正义教授的带领下,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考察了著名的保生大帝信仰圣地——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对保生大帝所代表的“爱生”“护生”“救生”等中华传统价值予以了肯定,范教授还介绍了慈济宫的历史沿革以及该宫对东南亚华人的影响。

 

 

与会学者踊跃发言

 

 

与会学者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创办于2012年,至今已经举办过六届。第一届论坛2012年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第二届论坛2013年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东南亚宗教的复兴与改革”。第三届论坛2014年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东南亚宗教”。第四届论坛2015年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东南亚宗教的转型与创新”。第五届于2016年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宗教”。第六届于2017年在甘肃临夏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黄金段民族文化建设”。海内外学者通过论坛所搭建的学术平台,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成果愈加丰硕。(撰稿:姜子策、李政阳;摄影:徐浩诚)

 

与会者合影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