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韩国东国大学佛教文化研究院HK研究团共同举办了“义湘与东亚佛教国际研讨会”。
上午8点50分,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1326会议室正式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刘成有教授致开幕辞。首先,刘成有教授对参加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表示欢迎,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以海东华严初祖义湘(625-702)为主题的由来,并希望经过此次研讨,加深学术界对华严宗哲学思想发展的理解,促进东亚佛教思想的深入交流。
接下来进入论文发表环节。第一场发表由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教授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韩国东国大学的金天鹤教授,论文题目是“无我报心的思想渊源与含意”。金教授在论文中详细探讨了义湘及其后学思想中“无我报心”观念的思想渊源、含意及影响,他认为义湘的“无我报心”思想的来源与净影慧远、智俨等的“报心”思想有关,加之义湘还重视身体的无我性、无住性,二者结合从而形成了其“无我报心”的思想。俞学明教授在评议中首先指出,该文研究视角新颖,对于今后佛教经典中譬喻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后就义湘与吉藏所使用的梦虎之喻提出疑问,希望金教授可以进一步阐述相应的思想联系。与会学者也纷纷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使得讨论更加深入。
第二场发表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风雷教授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张文良教授,论文题目是“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张文良教授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讨论了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即义湘如何结合华严思想理解一乘,以及义湘与智俨、法藏有何联系与差异?张风雷教授在评议中首先肯定了论文的价值,然后就十地与佛地的关系、义湘后学是否受华严之外思想影响的问题提出疑问。其他学者还就论文中三乘与一乘之间的所目、所流问题,理理相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第三场发表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韩剑英副教授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韩国东国大学的甘沁鑫博士,论文题目是“7-10世纪东亚华严学中的十佛说”。甘博士的论文集中于历史事实的梳理,清晰呈现了东亚华严学中十佛说的不同思想来源与演变过程。韩剑英副教授在评议中对比了方立天教授与甘沁鑫博士的研究,提出两个问题:东亚华严学中十身思想的转折是法藏还是澄观;可否谈一下这种转向的具体原因,及其对华严思想发展的影响?因时间关系,甘沁鑫博士对此作出回应,并在会后同与会学者进一步交流。
第四场发表在下午14点正式开始,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王颂教授负责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韩国东国大学的李慈郎教授,论文题目是“义湘的戒律观”。李教授在论文中详细论述了义湘的戒律观与《涅槃经》、道宣以及义净的关系,其研究视角得到王颂教授的肯定。王颂教授进一步就李文中《三国遗事》中义湘与道宣的联系,及其与《戒坛图经》的关系;《三国遗事》与赞宁《宋高僧传》等的史料问题,以及义净洗秽法的证据可靠性提出疑问。李慈郎教授结合先行研究做出简单的回应。
第五场发表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雪松副教授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敖英讲师,论文题目是“‘一乘法界图’题名诸家解——以《法界图记丛髓录》为中心”。敖英老师就“一乘法界图”的题名,以《法界图记丛髓录》为基本文献,考察了神琳、《法融记》、《大记》、《真秀记》等后人著作对此题名的认识,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张雪松副教授在评议中首先根据《房山石经》指出论文中的个别字词问题,同时指出《法界图》的作者可能是智俨,而非义湘。这一点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金天鹤、李海涛、甘沁鑫等学者均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六场发表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员主持与评议,发表者是山东大学的李海涛副教授,论文题目是“东亚佛教史上的义湘叙事与形象塑造”。李教授详细梳理了中日韩三国在记述义湘入唐求法及传华严于新罗这一事件的不同衍生叙事,由此可见中日的义湘叙事凸显了信众对佛教的供养与护持,而韩国的义湘叙事则凸显佛教的神圣性及对世俗生活的护持。夏德美副研究员在评议中首先肯定了李文新颖的研究视角,然后指出其在史料运用和分析上存在的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如李文仅用了一条日本资料,其证据可靠性有待加强。其他学者还就李文中法藏致书义湘书信中的“侍者”断句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经过一天的论文发表与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义湘入唐求法,传华严于新罗,成为海东华严初祖,为古代东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义湘的研究远远不足,这次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在国内首次举办义湘的佛学思想专题研讨会,无疑会加深学术界对义湘与东亚佛教思想的理解,并促进未来东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文/图:东亚佛教研究中心)
(来源:佛教在线网)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