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7月22日

2011年7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日本爱知学院大学主办、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承办、中华慈善总会藏文化慈善基金、内蒙古五当召协办的“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佛教界人士、文化艺术界人士等近百人济济一堂,共同探寻了佛教文化艺术与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紧密关系与现实意义。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其中佛教曾发挥过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是以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形式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的佛教文化艺术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融合力,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与两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促进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增进中日人民友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日本爱知学院大学共同主办了此次研讨会。

22日上午,“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日本学校法人施无畏学院野村顺雄理事长出席并致辞。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主持开幕式。

卓新平所长在致辞中表示,中日两国间的交流不应仅注重经济贸易方面,更应重视文化,即心与心的交流。许多学者大德认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是“黄金纽带”,至为坚固、宝贵。源自印度的佛教虽然不是中日两国的本土文化,却为两国思想文化发展及友好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直到今日仍是促进文化交流、交汇和交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艺术为当今社会的良好发展和美好未来提供更多的精神资粮和智慧源泉。

此次研讨会共两天五场,收到中日学者论文34篇,内容涵盖了佛教绘画、造像、书法、经文刊印、文字、摄影、园林,特别是蒙藏地区的唐卡等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学者们通过对其渊源、内涵、发展、演变的挖掘和梳理,深层探析了佛教文化艺术与中日两国本土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历程,及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还对佛教的六大语系、四大传承在中日佛教发展史上的渊源、演变、发展、交融进行了探讨;部分论文还涉及到了多位在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史上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阐述了其生平和主要活动,对其思想、著述及影响进行了探究。

其中一篇题为《震灾后日本人的行为》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为日本学校法人施无畏学园的野村顺雄以出家僧侣的角度将日本“3·11”震灾发生后媒体报道的各种受灾者纪实串连起来,尝试分析日本人民呈现出的独特灾后行为的原因。同时,临床心理学者从心理学的视点剖解受灾心理,最终由佛教学者做出总结,共同探究日本人民灾后行为的源泉。

出席研讨会的学者和嘉宾还有,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教授、何劲松教授、张总教授、黄夏年教授、郑筱筠教授,副研究员杨健博士、纪华传博士、周广荣博士、聂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中心霍群英主任,副研究员嘉木扬·凯朝博士、张小燕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丹迥·冉纳班杂仁波切,中央民族大学乌力吉巴雅尔教授,南京毗卢寺方丈传义法师,北京市宗教局原副局长季文渊先生,中国藏研中心宗教研究所李德成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北京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大喇嘛,北京雍和宫李立祥教授、黄崇文教授、徐新华教授、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李颖女士,北京日日结缘文化艺术中心陈卫国先生,北京市佛教居士林理事长夏法圣居士、秘书长吴炎居士,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王孺童秘书长,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王家鹏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副院长,辽宁阜新海棠山普安寺住持徐宝盒大喇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明午先生,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吴晓光理事,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彭建盛先生,内蒙古大学额尔敦白音教授,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李勤璞研究员,国家博物馆李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光副研究员,内蒙古五当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何双副董事长,内蒙古五当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郝世云副董事长,北京发如雪文化传播中心石向东董事长,中华慈善总会藏文化慈善基金安彤董事长,大连格林浩泰酒店杨刚总经理,青海热贡唐卡艺师安庆,中央民族大学日本語系主任蔡凤林教授,中国藏学出版社发行部陈立健主任,同朋大学原校长中村薰教授,曹洞宗德林寺住持高崗秀暢,日本学校法人施无畏学园野村順雄理事长,大地旅行社鲍尔吉德董事长,爱知学院大学周夏博士,首都博物馆黄春和研究员,日本学校法人施无畏学园于咏博士,爱知学院大学大羽惠美博士,日本同朋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藤村潔博士,同朋大学在读博士生花荣,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語学院日本語系外籍专家渡边索先生,日本中央大学大学院在读博士生赛罕宝丽格,曹洞宗德林寺谷口义胜,同朋大学田中澄子,应县宗教局副局长康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林疏影等。 

 

开幕式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曹中建主持开幕式

 

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在开幕式上致辞

 

日本学校法人施无畏学园理事长野村顺雄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丹迥·冉纳班杂研究员出席开幕式

 

曹洞宗德林寺住持高岗秀畅出席开幕式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王家鹏研究员出席开幕式

 

中央民族大学楚伦教授出席开幕式

 

会场

 

合影

 

(供稿:嘉木扬·凯朝|摄影:李文彬)

 

 

唐卡创作演示

 

 

723日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是唐卡艺术,在上午诸位与会学者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之后。会议于当日下午进行唐卡展并由四位来自青海热贡的著名唐卡画师进行现场创作演示。

一般唐卡绘制与麻布之上,麻木本身要经过多次砑光、涂布过程,才能变得细腻而平正。在演示之前画师将画布绷紧在边框之内,其中包括了两幅纯素的画布和两幅绘制了基本色块和造型的画布。

当日下午唐卡绘制演示正式开始,画师们按照平时的绘画习惯,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席地而坐进行绘制。

其中两位画师在空白的画布上演示唐卡如何起线稿,空白画布上只有基本的十字形参考线。画师使用最简单的铅笔,徒手勾勒出唐卡主尊的基本形态和画面的重要结构。他们绘画的动作果断而有准确,不依赖任何底本,纯粹通过头脑中的印象来绘制佛、菩萨形象和装饰纹案。创作之中,他们不停地回答周围观众的提问,甚至为观众具体演示各种手形、姿态的各种细节。时间不长,画布上已经呈现出生动而准确的佛、菩萨形象及其周边纹案,其技艺令观众叹为观止。

另外两位画师在半成品的唐卡上进行细节描绘,他们手中拿着很小的颜料罐,非常精细地在画布上绘制各种精致纹样。唐卡的颜料由自然界的矿物质研磨而成,不仅色泽艳丽,而且不易褪色。这种颜料相当昂贵,因此画师对颜料的应用非常谨慎。他们的绘画过程同另外两人一样娴熟,无论多么复杂的纹样都一次性完成,而且动作迅速简练,体现出非凡的技艺素养。矿物质颜料通过融合动物胶质,可以牢固地附着于画布表面,但是传统的卷轴收藏对颜料还是有一定磨损,因此现在大多数唐卡都以画框的形式保存。

完全按照传统的绘制模式,即便是如此熟练的画师,创作一幅唐卡也需要数月时间,大型唐卡则需要整个师徒团队接近一年的努力。因此这种传统绘制唐卡的模式很难予以商业化推广,这次唐卡展示的作品和创作演示的画师都来自中华慈善总会藏文化保护基金。其负责人安彤先生常年以来致力于藏文化的保护活动,本次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学术会议和唐卡展示活动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供稿/摄影:聂清)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