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3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3年6月17日

目录

特稿

欧洲宗教与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张训谋\雷丽华

理论前沿 宗教社会学

探索现代人类世界道德整合的不同途径|范丽珠\袁黎筠译

宗教与建构一个好社会的思考|陈纳

专家论坛 当代台湾宗教研究

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群像及其相关论述|丁敏

当代台湾汉传佛教转型史学的诠释建构者:江灿腾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侯坤宏

当代台湾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瞿海源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林本炫

当代台湾人类学宗教研究的二位典范学者:刘枝万和李亦园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如静

国际视野 非洲宗教研究

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极端主义|李维建

马里的伊斯兰教与民主化|李文刚

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柴玲玲\周海金

基督教会在巩固非洲政治民主化成果中的作用|郭佳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研究

形制与图像:莫高窟第100 窟设计思想探源|米德

唐五代佛寺壁画里的文殊|马新广

艺术之维与神性之维——米开朗琪罗的四组“Pietà”之探讨|吴莉琳

现状研究

当代中国知识阶层基督徒佛耶对话态度的实证研究|周晓薇

深度解读

试论马来西亚伊斯兰党的发展演变|辉明

论锡克人卡尔萨组织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韦健锋

数字719在《古兰经》中构建的数学理型|兰顿

真妄和合与本觉自证——《大乘起信论》“心灵环保”义趣探析|孟淑媛

汉语成语中的佛道世界|焦玉琴

学海扬帆

从《达摩流浪者》看“垮掉的一代”作家对佛教的接受与误读|邓建新

本期目录及主要文章英文摘要|李文彬译

 

英文目录

Special Contributions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tate in Europe|·Zhang Xunmou\Lei Lihua

Theoretical Forefront Religion Sociology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Ways of Moral Integration in Modern Human World|Translated by Fan Lizhu \Yuan Liyun

Some Ideas upon Religion and Building a Good Society|Chen Na

Specialist Forum Contemporary Religion Studies in Taiwan

Broad Descriptions upon the Interpreters and Constructors of Buddhism Literatur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Related discussions|Ding Min

The Interpreter and Constructor of Han-Buddhism Transformation Historiograph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Related Examinations upon the Features and Methodology of Jiang Canteng|Hou Kunhong

The Founder of Religion Sociolog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Related Examinations upon the

Features and Methodology of Qu Haiyuans Study| Lin Benxuann

Two Typical Scholars of Religion Anthropology Studies in Taiwan: Related Examinations upon the

Features and Methodology of Liu Zhiwan and Li Yiyuans Study|Ru J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frican Religion Studies

Islamic Extremism in Sub-Saharan Africa| Li Weijian

Isla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ali|Li Wengang

O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olonialism upon African Islam|Chai Lingling\Zhou Haijinn

The Function of African Christian Church in Maintaining African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Guo Jia

Academic Special Subjects Religious Art Studiess

Conformation and image: An exploration on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Mogao Cave 100|Mi Defang

Manjusri Bodhisattva in Buddhist Temple Frescos of Tang and Five Dynasty|Ma Xinguang

The Boundaries of Art and Divinity: Analyzing Four Pietàs of Michelangelo|Wu Lilin

Religion Reports

Example Studies on the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upo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Zhou Xiaowei

In-Depth Reading

Analysi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Islam Party |Hui Ming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kh Khalsa|Wei Jianfeng

The Mathematical Form of Number 7 and 19 in the Koran |Lan Dun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True and the Delusive and Self-witnessing the Innate-Enlightenment:

Analysis on the Awakening of Mahayana Faith in the Sense of Protect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Meng Shuyuan

Buddhism and Daoism in Chinese Idioms|Jiao Yuqin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Authors Acceptance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m: Taking the Dharma

Bums as an Example|Deng Jianxin

Contents and Major Abstracts|Translated by Li Wenbin

 

文章摘要

特稿   

欧洲宗教与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          

张训谋 雷丽华

内容提要:欧洲的宗教与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模式的政教关系。宗教改革前,在拉丁传统的西欧国家基本上表现为罗马天主教与国家之间的二元较量,在斯拉夫传统的东欧国家基本上表现为东正教对国家的依附。宗教改革后,二元结构的终结,宗教与国家关系模式大相径庭。20世纪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冷战结束,欧洲宗教信仰分布上的变化和不同宗教势力的此消彼长给原有的宗教与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变化。

关键词:欧洲宗教 国家 政教关系

 

理论前沿 宗教社会学

探索现代人类世界道德整合的不同途径     

范丽珠  袁黎筠 译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拉(Robert N. Bellah)有关现代社会道德秩序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文章以贝拉领衔著作的《心灵的习性》和《好社会》两部社会学典范为基础,指出贝拉彻底地把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与道德热情混合在一起,呈现出人道主义文化的特质;贝拉洞悉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过度膨胀造成的道德困境,将宗教视为创造和维持道德团结的道德力量之源;他还特别注意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出现不同途径的道德整合方式,而宗教在美国则扮演提供平衡各种社会的混乱力量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道德整合 个人主义 宗教

 

宗教与建构一个好社会的思考              

陈纳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借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anomie)概念,来理解在日益非人格化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所造成的文化矛盾、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落等问题;探讨在传统宗教价值衰落之际,现代人找回信仰的根基和归宿,并重塑文化聚合力的种种可能。

关 键词:宗教 现代社会 社会失范 道德重建

 

专家论坛     当代台湾宗教研究 

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群像及其相关论述   

 丁敏 

内容摘要:本文拟就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诠释建构者及其相关论述,提出学术史视野下的简明考察,和有关彼等研究特色及其深具学术突破性观点的扼要解说。敦煌学、禅与诗、僧传和经典文学四者,就是本文解说的重点。

关键词:佛教经典文学 诗与禅 敦煌佛教文学 高僧传记

 

当代台湾汉传佛教转型史学的诠释建构者:江灿腾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侯坤宏

内容提要:江灿腾专研近现代中国汉传佛教史,在台湾现代佛教史领域尤有成效。依笔者多年观察,江灿腾与台湾现代佛教史这壹学门的确立密不可分,且其学术成就又与其学术性格极为相关,此外他在建构台湾现代佛教史上,也有其特色。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议题。文章最后复就江灿腾对书籍编辑的重视、佛教史研究者对当代佛教的态度问题、佛教史研究的时代使命、有关“东亚研究视角”的检讨等问题,进一步论述本文题旨,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台湾现代佛教史 诠释建构 江灿腾

 

当代台湾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瞿海源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林本炫

内容摘要:瞿海源是台湾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研究领域极多样,宗教社会学是其中最为重要一项。其宗教社会学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从台湾的宗教变迁、政教关系、新兴宗教到宗教教育,掌握台湾社会脉动。在台湾发生重要宗教争议时刻,其所提供的见解和批判,往往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瞿海源 宗教社会学 台湾 宗教变迁 政教关系

 

当代台湾人类学宗教研究的二位典范学者:刘枝万和李亦园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如静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关键词:刘枝万 李亦园 道教 民间信仰 民俗学 人类学

 

国际视野    非洲宗教研究

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极端主义       

李维建

内容提要: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关键词: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    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

 

马里的伊斯兰教与民主化             

李文刚

内容提要 西非国家马里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历史悠久的伊斯兰学术中心,1960年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历届国家领导人在坚持世俗化的同时,谨慎地维持了与穆斯林领导人的合作共处关系。随着多党民主制的引入,马里温和且具包容性的伊斯兰教发生很大变化,穆斯林比以往更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并在2002年总统大选中初显其潜在影响力。近年来,马里伊斯兰教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较大变化,马里政府和本国的民主化进程也面临伊斯兰激进势力、北方少数民族分离运动以及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恐怖主义的挑战和威胁。

关键词  马里 伊斯兰教 民主化 非洲伊斯兰教

 

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柴玲玲  周海金

内容摘要:伊斯兰教自7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非洲后,经过几个世纪以征服和贸易为主要方式的传教后,在北非和黑非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殖民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未因为基督教的大规模扩张而中止,相反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的进入使得穆斯林在非洲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前殖民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已很难保持。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伊斯兰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非洲穆斯林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诉求,以谋求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非洲应运而生,这给非洲的政治生活带来了系列影响与挑战。

关 键 词:西方殖民主义 非洲 伊斯兰教

 

基督教会在巩固非洲政治民主化成果中的作用    

郭佳

内容提要:冷战终结之际,非洲掀起了以多党制为特征的政治民主化浪潮,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多数国家完成了从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尽管民主政治的制度性框架已经在这些国家构建,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民主政治成果的巩固面临巨大挑战。非洲基督教会通过扮演监督者、调解者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者的角色,纠正了民选政府偏离民主轨道的行为,缓和了党派矛盾,在公民中初步树立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举责任等民主价值观,巩固、推进和完善了非洲政治民主化的成果。

关键词:非洲 基督教会 政治民主化 党派竞争

 

学术专题      宗教艺术研究

形制与图像:莫高窟第100窟设计思想探源 

米德昉

内容摘要:五代时期敦煌石窟艺术是在承袭晚唐范式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逐步发展的。莫高窟第100窟作为曹议金夫妇功德窟,本文通过对晚唐及五代以来敦煌石窟形制与壁画布局的分析,探寻第100窟形制和图像的设计思想渊源。

关键词:形制与图像 100窟 设计思想

 

唐五代佛寺壁画里的文殊  

马新广

内容提要:唐五代时期佛寺壁画里的文殊形象,常和普贤相对而出,也常见于对“维摩示疾文殊来问”这一情形的描绘中,在寺绘里文殊菩萨常坐骑于狮子之上;同时,文殊形象也有五髻文殊、千钵文殊、五台山文殊变相等形式。通过比观典籍文字的记载和今存的文物壁画,可以发现二者是相互印证、一致的。

关键词:唐五代   佛寺壁画   文献与文物   文殊

 

艺术之维与神性之维——米开朗琪罗的四组“Pietà ”之探讨 

吴莉琳

内容提要:Pietà字面意思主要有compassionpity,中文的可能性翻译有哀悼、悲切等。大写的Pietà则专指以基督降下十字架后圣母怀抱圣子哀恸为主题的艺术题材。在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中,他共雕刻了四组Pietà,若对其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恰好与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相对应。四组Pietà雕刻于米开朗琪罗不同年龄段,因其所传达出的思想是他在不同时期对艺术、宗教与人生的认识,故亦可将其看作米开朗琪罗的由四篇文章构成的一部精神自传。文艺复兴导致他对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对人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神的否定。而关于神性与人性问题的探讨正是20世纪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人性的错误理解让他们不再盲目赞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提法,而是去追问究竟何谓文艺复兴,何谓人文主义,米开朗其罗的Pietà正是从艺术领域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关 键 词:米开朗琪罗 Pietà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神性

 

现状研究

当代中国知识阶层基督徒佛耶对话态度的实证研究 

 周晓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120位基督徒的电子问卷调查,展现了中国年轻基督徒对于宗教对话的价值取向和内在态度,显示出中国当代年轻基督徒对于宗教对话的包容态度以及对自身信仰的坚持。

关键词:中国基督徒 宗教对话 佛耶对话

 

深度解读

试论马来西亚伊斯兰党的发展演变                 

辉明

内容提要:伊斯兰党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反对党之一,对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61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来民族主义时期、伊斯兰主义时期以及国民化时期。虽然不同阶段其领导层和策略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在马来西亚建立伊斯兰国的终极目标从未改变。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政治伊斯兰 伊斯兰党 福利国

 

论锡克人卡尔萨组织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          

韦健锋

内容提要:卡尔萨(Khālsā)*是形成于17世纪末期的锡克人教团组织,它对锡克教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刻影响,了解卡尔萨是认识锡克教、把握锡克人历史发展脉络的应有之义。深刻认识卡尔萨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民族主义,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印度 锡克人 卡尔萨 神权政体 锡克帝国

 

数字719在《古兰经》中构建的数学理型 
兰顿

内容提要:在《古兰经》中存在由数字719构建的某些完美的数学理型。这主要表现在《古兰经》中的章数、卷数、经文节数、单词数、字母数之间存在以数字719为纽带,而形成关于数字719的倍数这种数学理型。

关键词: 数字719 《古兰经》 数学理型

 

真妄和合与本觉自证——《大乘起信论》“心灵环保”义趣探析  

孟淑媛

内容提要:《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了“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够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以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心灵净化 体用不二 真妄和合 本觉自证

 

汉语成语中的佛道世界                       

焦玉琴

内容提要:虽然由于发祥地不同和宗教义理相异,但作为中国最悠久的两大宗教,佛道教与文化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对中国语言词汇产生了深远而显著的影响。本文以汉语成语为切入点,分析佛教与道教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厚影响。按照对宗教的一般分析模式,本文分别从教义、修持、仪轨和神仙谱系等方面探讨了佛道两教在汉语成语中的反映,并在最后分析了汉语成语中的佛道教关系。

关键词:汉语成语佛教 道教

 

学海扬帆

从《达摩流浪者》看“垮掉的一代”作家对佛教的接受与误读  

邓建新

内容提要:“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