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太良:让天主教堂体现中国文化自信   2017年9月2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教会认为教堂是天主的圣殿,是信徒聚会祈祷和表达信仰的中心。教堂的出现最早在公元4世纪。据称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12年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米兰诏书,宣布基督教信仰为国教,这使原先遭受镇压的基督徒们终能重见天日。为了聚会的需要,基督徒们开始兴建聚会场所,这类场所就是西方教会最初的教堂。至公元45世纪教堂建筑开始迅速发展,在西欧各地的教会管辖区内,权倾一时的主教们开始兴建象征权力、知识与信仰光辉的大教堂。

 

天主教堂主要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建筑方式。罗马式教堂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式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权力的化身。罗马式教堂在主体设计上多采用长方形会堂布局,因模仿古罗马建筑而得名。例如模仿古罗马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所以人们称其为罗马式建筑。教堂前后配以碉堡式钟楼,俯瞰教堂平面为长方十字形状,象征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12世纪开始,更高耸的哥特式大教堂陆续呈现在人们眼前。哥特式建筑真正的起源地是巴黎的塞纳河畔,其特色是有高耸的钟塔。塔上彩色的玻璃窗,表现出对天国的赞颂,也突显出信仰的坚韧。哥特式艺术的出现与它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12世纪以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经济上更加富裕,宗教理论也日趋发展。天主教会把教堂视为天主的宫殿,人们喜欢待在宽敞的教堂里体验宗教的神圣感。因此,富有的市民认为想要表达对基督教的崇敬,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城市中修建高大的教堂。

 

随着天主教在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天主教传教士也开始走出欧洲,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唐贞观九年(635),天主教一支被视为异端的教派(聂斯脱利派)传入长安,时称景教。一段时期中,该教派达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盛景象,但后来因唐武宗下令灭佛,景教也受到牵连,其宗教建筑大量被损毁。当时的”(即教堂),今天已不见踪影。

 

 

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世称“东堂”(旧时北京天主教共有东、西、南、北四堂),坐落于北京王府井大街74号,创建于1655年。现存的教堂建筑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门额和大门两侧的对联。

 

天主教自元朝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目前,中国天主教会共有教堂63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大都表现为罗马式或哥特式。这些教堂或多或少体现了天主教的普世性特点,即教堂通常都有高耸的塔尖或圆形拱顶,堂顶竖立一个大十字架。教堂内常设有举行弥撒祭献的祭台,悬挂有象征耶稣受难的十四处苦像。20世纪前在中国所建的教堂,大都属于这两种类型,但也有不少教堂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例如,始建于1887年的北京救世主堂(北堂),其主体建筑为哥特式,教堂正门左右两侧的碑亭却是中式亭台建筑。始建于1876年的贵州教区主教府的钟楼,完全是中式塔楼建筑。云南大理的天主教堂,明显带有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的风格。山西太原南郊洞儿沟天主教朝圣地,新建有中国古典建筑式样的七苦圣母大殿,殿前广场中央建有仿北京天坛的圆形祭坛。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小教堂,外部结构也是北京天坛式建筑,窗户彩色玻璃是用剪纸剪出的圣经人物像,较好地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此外,许多教堂大门两侧都刻有中文对联,例如北京东堂大门两侧的对联为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勳冠古今,门额为惠我东方。该对联喻意天主的大德庇护中外,圣父的功勋涵盖古今。历史上康熙皇帝对天主教有特别的好感,他曾亲赐北京南堂万有真原匾额和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并复制多块匾额分赐给各地教堂悬挂。至今,天主教信徒们对康熙帝亲赐的匾额仍情有独钟,所以许多教堂正门上方都挂有万有真原的匾额。

 

 

杨家桥圣母七苦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三香路,是天主教苏州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主体建筑飞檐翘角,颇具中国古典建筑韵味。

 

教堂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但透过外在形式可以彰显内在的思想。中式教堂的出现就是教会本地化的表现,透过教堂建筑体现了设计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然而中国教会本地化的标志是多方面的,除教堂建筑之外,还包括礼仪本地化、制度本地化、神职本地化等诸多方面。中国天主教会的本地化在注重外在形式的同时,更注重神学思想的本地化。只有神学思想本地化了,才可能更好地引导信众走爱国爱教的道路,把基督的福音融入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然而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集众人的智慧,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秘书处主任)

(来源:《中国宗教》2015年第9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