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宗教学术网>>著作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6年6月8日

 者:姜守誠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63

 

內容簡介:

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方術及喪葬禮俗的關係,是一個重要且頗具難度的前沿性課題。本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合有關傳世文獻,廣泛借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見解,豐富和發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對出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線索,提綱挈領,小中見大、以點帶面,系統揭示出早期道教與方術、民俗的互動融合。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援入多種手法展開跨學科、立體式的綜合研究,遵循“二重證據法”的原則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獻及考古實物,深入發掘材料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並將其與傳世文獻進行比對和參證,藉此拓寬了以前比較單一的研究視野,有力佐證了早期道教對世俗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作者簡介:

姜守誠,1975年生,山東煙臺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於聊城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65月~20085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第一站)。20088月~20097月,(臺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第二站)。20057月起,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道教史、道門文獻、齋醮科儀、宗教考古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一部(《<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合著四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哲學動態》《中華文史論叢》《簡帛研究》、(臺北)《新史學》、(臺南)《成大歷史學報》、(嘉義)《世界宗教學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項。

                                   

 

序(王子今)

 

緒 論

一 考古發現對道教學術的重要性

二 早期道教研究的方法問題

三 本書的內容框架

上篇:方術與道術

 

第一章 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考釋

一 釋文考訂:研究歷程與學術回顧

二 簡文編綴及篇題與性質

(一)簡數調整與組合編綴:爭議及共識

(二)篇題的擬名與文書的格式

三 釋文與譯文的釐定

(一)釋文

(二)譯文

四 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一)數字“三”的神秘性

(二)“司命史公孫強”是何許人也

(三)“白狐”是打通生死兩界的靈獸

(四)“柏丘”折射的空間觀念

(五)“白茅”的辟邪功用及財富象徵

(六)丹復生後的兩件事

(七)祠墓的禁忌

(八)先秦宗教人文語境中的“鬼”及生死轉換狀態

五 結論

 

第二章 漢代“血忌”觀念對道教擇日術之影響

一 “血忌”溯源

二 道門“血忌”

(一)房中擇時

(二)章醮擇日

(三)道醫養生

(四)斫竹木去蟻

三 結論

 

第三章 入山與求仙

       ——《抱朴子登涉》所見漢晉時人的入山方術

一 入山的必要性:何山可入?

二 入山擇日:何時可入?

三 入山的防身物品

(一)鏡子

(二)符書:《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

(三)符印:七十二精鎮符、包元十二印

(四)符策:八威玉策

四 隱身術

五 知鬼名

(一)山精

(二)物怪

(三)禽鬼

六 辟蛇術

(一)武都雄黃

(二)“畫地作獄”的炁禁術

(三)厭勝法

七 涉水術

八 辟鬼術

(一)辟鬼三法

(二)入山秘符的功效

九 辟虎狼之術

(一)符印法

(二)氣禁法

(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

十 結論

 

第四章 道教“四縱五橫”觀念考源 

       ——從放馬灘秦簡《日書》“直五橫”談起

一 放馬灘秦簡《日書》“行不得擇日”篇釋讀

二 道書所見“四縱五橫”符圖及咒語

三 有關“四縱五橫”的幾個問題

(一)“四縱五橫”的稱謂命名

(二)“四縱五橫”的象徵含義

(三)“四縱”與“五橫”:哪個先畫?

(四)畫地與祝告:何者先行?

(五)畫地(符)的工具

(六)對於圖案的處理方式

四 結論

下篇:葬俗與信仰

 

第五章 放馬灘M14秦墓板畫反映的喪葬信仰

一 資料介紹

二 猛虎在墓葬中的角色及功用

三 六博圖在墓葬中的象徵含義

四 結論

 

第六章 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體現的冥界觀

一 牘文釋讀

二 釋文與譯文的釐定

(一)釋文

(二)譯文

三 有關內容的解讀與分析

(一)復生女子的婚姻歸宿與身份認定

(二)黃圈的含義及其象徵

(三)拘魄於地府

(四)鬼神飲食與天廚、地廚

(五)斂衣與薄葬

四 結論

 

第七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與漢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一 資料簡介

二 “直開”與建除方術

三 喪葬禁忌與時日吉凶

(一)“八魁、九坎,年(玄)望、朔晦,東井、七星”釋讀

(二)“歲墓年命”釋讀

(三)“日月時拘校復重”釋讀

(四)“四時不食”釋讀

四 “拘校復重”與“承負”“解除”

(一)“拘校”及相關語例之徵引

(二)有關“復重”(“重復”)及“承負”等語辭的統計與分析

(三)“死注”與“解除”——“洛子死注咎”釋讀

(四)解“五方(五行)之厄”

五 有關偶人的幾個問題

(一)偶人的種類、數量及其功用

(二)偶人的質地——試析松柏之木的宗教功能

六 “天帝”“天帝使者”等稱謂的統計與分析

(一)有關“天帝”“天帝使者”等用語的資料索引

(二)關於“天帝”“天帝使者”真實身份(或原型)的幾種猜測

七 結論

 

第八章 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與六朝道教“冢訟”觀念

一 文書語辭辨析及內涵探研

(一)“緣禾二年十月廿七日,高昌郡高寧縣都鄉安邑里民 趙貨辭”條解讀

(二)“行年卅,以立身不越王法”條辨析

(三)“今橫為叔琳見狀枉死,即就後世,銜恨入土”條辨析

(四)“皇天后土,當明照察”條辨析

(五)“鹽羅大王,平等之主,願加威神”條辨析

(六)“召琳夫妻及男女子孫檢校”條辨析

(七)“冀蒙列理,辭具”條辨析

(八)“貨母子白大公、己父,明為了理,莫爰歲月”條辨析

(九)文書內容之釋讀

二 冥訟文書與勾魂法術

(一)六朝葬俗中的冥訟文書

(二)勾魂索命文書

(三)拘生人魂魄

三 六朝道教的“冢訟”觀念

(一)“冢訟”語辭分析——以《赤松子章曆》《真誥》為中心

(二)《真誥》所見“冢訟”之別稱:“鬼訟”“鬼注”“冢注”

(三)“冥訟”與“冢訟”之異同

(四)“冢訟”之緣由——八十一訟

(五)斷“冢訟”之法

四 結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 記

 

我是在經歷比較艱苦的農、工重體力勞動生活之後,借1977年恢復高考的好機遇,在西北大學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的。20世紀50年代,著名思想史研究大家侯外廬先生曾經任西北大學校長。在思想史領域繼承侯先生事業的張豈之先生在我們讀書時任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後來任西北大學校長。我作為受張豈之先生教導較多的學生,卻對思想史未能入門。由於就學考古專業,學術視野偏重上古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較多關注微觀層面的具體的實證考論,綜合能力、思辨能力、理論提升能力全無訓練。多年主攻秦漢史,雖然也會涉及若干思想史專題,有論文集《秦漢社會意識研究》面世,但是自認對思想史研究茫然無知。這是符合實際的誠懇的貼切的判斷。因此2006年初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姜守誠博士,並成為他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工作站之後的合作導師時,內心對怎樣“合作”,怎樣“指導”,是心懷不安的。

好在守誠好學深思,文獻基礎深固,學術眼光敏銳,進取動力強勁,創新意識鮮明,特別注重在考古文物知識方面用心補課,學術識見很快就得以充實,學術方法亦有所更新。他愉快地參與了我為學生們安排的陝西西安漢代墓葬的考古發掘實習,並在自主設定計劃的陝西寶雞的考察實踐中獲得了重要的道教史的發現。對於考古收穫特別是出土文獻的重視,使得他的道教研究別開生面。2008年,以“漢晉道教與葬俗考”為主題的出站報告獲得參與鑒定評價的專家們的一致讚譽。隨後他又赴臺灣成功大學,又一次體驗了博士後工作經歷。有關臺灣民間現代道教制度禮俗的考察,豐富了他的見識,也對深刻理解早期道教的文化遺存大有幫助。

2009年,守誠開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晉道教與方術民俗——以出土資料為背景”的研究,2014年以“優秀”等級鑒定結項,隨後即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可以以學術專著的形式向學界提交。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書題的確定,體現出作者對“出土文獻”學術意義的真心看重。守誠參加馬怡研究員主持的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提供讀書條件的“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雖然研讀內容往往與“早期道教”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他堅持多年,奔波城東城北,逐漸成為研讀班真正的骨幹力量。一些年輕學人相繼通過答辯,獲得學位,就業工作之後,在不同地方不同崗位仍經常回憶守誠在研讀班所起到的中堅作用。守誠為人熱心、真誠,胸懷坦蕩,又有學術責任心。20158月我們在煙臺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他為主題設定、論文審校、會務安排,付出了諸多努力。守誠的微笑,一如香醇的美酒、清爽的海風,使每一位與會的朋友都感受到歡悅。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全書分上篇“方術與道術”、下篇“葬俗與信仰”,以八章形成結構組合。其中第一章“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考釋”、第四章“道教‘四縱五橫’觀念考源——從放馬灘秦簡《日書》‘直五橫’談起”、第五章“放馬灘M14秦墓板畫反映的喪葬信仰”、第六章“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體現的冥界觀”、第七章“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與漢晉墓葬之禁忌風俗”、第八章“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與六朝道教‘冢訟’觀念”,標題即直接體現了以出土文獻作為研究對象的特點。只有第二章“漢代‘血忌’觀念對道教擇日術之影響”和第三章“入山與求仙——《抱朴子·登涉》所見漢晉時人的入山方術”,從章目標題看,不直接顯現出土文獻研究的品質,其內容卻仍然多與出土文獻研究密切結合。如前者討論“血忌”,注意到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孔家坡漢簡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所見“血忌”文字,也參考了《睡虎地秦墓竹簡》《天水放馬灘秦簡》和《武威漢代醫簡》中“殺”“殺日”“見血”等相關信息。後者則分別借鑒了李零、嚴敦傑等有關六壬式盤的研究成果,劉釗、劉樂賢、劉信芳、連劭名、陳家寧、劉偉等有關睡虎地秦簡《日書》的研究成果,劉昭瑞等有關漢魏鎮墓文遺存的研究成果,高文、陳顯遠、施舟人等有關《唐公房碑》的研究成果,陳槃、饒宗頤、松本榮一、林聰明、周西波、佐佐木聰、游自勇等有關敦煌本《白澤圖》的研究成果。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邵家溝漢代木牘上的符咒及相關問題》、唐金裕《漢初平四年王氏朱書陶瓶》、禚振西《陝西戶縣的兩座漢墓》、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李屯東漢元嘉二年墓發掘簡報》等可以看作零散資料中的信息,也受到作者的重視。有關“左契”“右契”的討論,亦對照了籾山明、胡平生、汪力工、鄔文玲有關刻齒簡牘、券、莂、合檄的考察意見。作者對出土文獻及其研究成果的全面熟悉,是值得肯定的。所提出的新見,又多是以跨學科方法綜合思考的心得。如有關“武都山”所在的討論,就有值得歷史地理學者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者關注的學術價值。

我在為學生孫聞博《秦漢軍制演變史稿》一書寫的序文中曾引錄劉邦歌詩:“鴻雁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書》卷四〇《張良傳》作“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以就,橫絕四海”)以為漢高祖對晚輩“羽翼已成”的感歎,可借用以表示對學生具備獨力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的欣慰。看到學生們的進步,有終至“高飛”“一舉千里”“橫絕四海”的期待,心情正如《北史》卷八八《隱逸列傳·崔廓》中所說,“幸甚幸甚,何樂如之!”青年學人雖然沒有經歷我們這一代人多數曾經經歷的艱辛,但是大家都可以體會到,他們今天其實面對著新的過去無法想象的相當沉重的生存壓力。借用秦漢軍事術語,怎樣在被動情境中謀求“陷陣”“破圍”,又怎樣在主動出擊時力爭“攻城”“先登”,要看每個人的努力了。這些話以前說過,再次重複,不希望青年朋友沮喪退縮,意在鼓勵他們勇敢奮進。守誠不是我的學生,我只是他博士後工作期間的合作導師。但他畢竟年輕,我希望他繼續取得進步,建立應有的學術功勳。

我想,這部《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應當只是守誠學術前進路途中的一個初級階梯。

回想和守誠相識已近十年。現今年齒長矣,常有勢不能穿魯縞之歎,只能深情期待守誠這樣的青年學者多有新的學術發現,新的學術創獲。這篇短序,既慶賀守誠已取得的成就,亦預祝他今後更多更精彩的學術貢獻。

王子今

2015922初稿,926中秋前夜改定


 

20065月,我有幸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王子今教授指導下從事科研工作,20085月以《漢晉道教與葬俗考》為題呈交報告、答辯出站。業師博聞強記、涉獵甚廣、學富五車,我雖有志於學但天資愚鈍,蒙師不棄、獲允登堂入室,聆聽教誨、如沐春風,受益終生。子老門下,弟子眾多,袍澤情深,其樂融融。

20096月,我在博士後出站報告的基礎上,自擬選題《漢晉道教與方術民俗——以出土資料為背景》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經詹石窗師舉薦而獲立項資助批准號09CZJ005。本書第七、八章即是博士後報告中的一部分,其餘六章及緒論、結語則是20123月~201311月間增撰而成。20143月課題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證書號:20140039)。翌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遂得付梓刊印。

我對簡牘材料的持續關注,還應感謝“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召集人:馬怡研究員)的全體成員。自200810月創班至201512月結束,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首都各高校的青年學人每週例行聚會,讀書、研討、交流,在自由、平等、友愛的氣氛中,大家坐而論道、暢所欲言,共同打造出一片學術淨土,遂成為團隊同仁的精神寄託和心靈家園。七年多來,我漸由旁門而入中堅,不少寫作靈感就得益於研讀班上的討論、互動和碰撞、啟發。

問學多年,有兩句,我十分推崇並引以為座右銘:一是“板凳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范文瀾·韓儒林語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前輩學者潛心黃卷、不務虛名的思想境界和言必有據、論從史出的治學風格,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漫漫人生路,物慾亂人眼。為人、做事、治學術若能以此自省,足可心安矣!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行文方便,本書涉及當今學者時均直出其名,不加敬稱,請諒解。

最後,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喻苗編輯、知識產權出版社劉江博士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勞。感謝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兄姊,多年來一如既往對我的理解和支持,有賴他們的無私奉獻,我才能不暇俗務、暢游學海中。

                                                           姜守誠沐手敬書

                                                          歲次丙申桐月穀旦

 

(编辑:李文彬)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