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犹太教的生命礼仪   文章转自世界民族(京)2001年第5期
作者:黄陵渝,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内容摘要: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看着密切的关联。犹太教在犹太人生命历程的每个重要时刻——出生、青春期、结婚和死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犹太教的成年礼和婚礼仪式给犹太人以指导和教诲,帮助他们适应新的角色和要求;犹太教的丧礼与葬礼则给犹太人以安慰。犹太教的生命礼仪充实了犹太人的生活,显示了他们的信仰和民族归属,表达了他们对上帝的忠诚,起到了维护民族稳固与团结的作用。
  割礼与命名
  犹太教规定,每个犹太男婴出生后的第8天,其家人要为之行割礼,亦称“布瑞特·米拉赫”(brit milah),即:用石刀割损婴儿的阴茎包皮,作为立约的标志,表明他继承了犹太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雅赫维(Jahweh;也称“耶和华”,Jehovah)所订立的契约,成为“上帝的特选子民”。
  割礼作为犹太人忠诚、归顺上帝的象征,始于亚伯拉罕时期。亚伯拉罕在99岁时,毫不犹豫地行了割礼,作为一个牺牲的先例、一份契约的象征。在这份契约中,上帝同意成为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神圣保护者,这份契约成为自称“契约民族”的犹太人特性的开端。
  割礼是犹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一个家庭为孩子举行割礼时,要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共同欢庆。割礼可以在家里举行,也可以在医院举行。在犹太经典《塔木德》①中说,上帝曾经命令先知以利亚,在每一位犹太男人施行割礼之时,都应该到场。因此,犹太人在举行割礼仪式时要先准备两把椅子,右边的椅子被称为“以利亚的椅子”,要以豪华的白布幔和丝绸装饰。在行割礼之前,婴儿要先被放在这把椅子上,据传说,这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位长者(婴儿韵教父)坐在左边的椅子上。他把孩子仰放在膝头上,以备施行割礼。割礼手术由专司割礼的“莫海尔”(moher)或一名医生来做。仪式开始时,婴儿由教父抱住,婴儿的父亲吟诵一段特别的祈祷词:“赞美你,我们的上帝,宇宙的主宰。你用圣谕使我们圣洁,你命令我们的孩子入我先人亚伯拉罕的约。”手术后,行割礼人拿着一杯酒吟诵祈祷词,并当众第一次宣布孩子的名字。在场的亲朋好友齐诵祷词“他立了约,因此进入了《妥拉》(即《摩西五经》),进入婚姻许可的范围”以表示祝贺。婴儿的父母为这个孩子成为犹太人而骄傲。
  如果婴儿患有疾病,根据医生的要求,割礼可以推延到这个婴儿健康时再举行。如今,割礼已被认为是有利于健康的事情,因为它减少了发生传染性疾病乃至癌症的可能性。
  改宗犹太教的外族男子在入教时,也要施割礼,以示与上帝立约,同时标志着他获得了犹太人身份。犹太历史上,许多异族统治者曾强制废除犹太人的同化标志——割礼。
  割礼后,通过在犹太教会堂举行的命名仪式,这个男婴接受了希伯来名字。这个名字将在他的成年礼、婚礼和墓碑上使用。
  女婴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安息日被抱到犹太教会堂去命名,并因得到这个希伯来名字,成为犹太人。同时,她的父亲要被叫到诵经坛上诵读《妥拉》。
  赎子礼
  赎子礼亦称皮德尤恩·哈-本(Pidyon Ha-Ben),意为“头生子赎身仪式”,是迄今犹存的古代犹太教礼仪。
  这个礼仪源自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上帝为了迫使埃及法老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而采取的击杀埃及人、畜头生子事件。为了感谢上帝保护以色列人免遭杀戮,以色列人原打算将头生子奉献给上帝,去充当圣殿的祭司、音乐师或仆人,为上帝服务。但后来利未人(以色列人的一个支系)被上帝指定担当圣殿里的祭司等职务,因而以色列人其他支系的头生子摆脱了此任。为此,在古代,当以色列人的头生男婴满月时,家人要为他举行赎子礼,向代替他为上帝服务的祭司的男性后裔献上5锡克尔(古希伯来的衡量单位)白银,以象征用钱赎回自己的儿子。如今,祭司的后裔常被邀请参加赎子礼仪式,并接受谢礼。他通常把这笔钱转交给一个犹太人的慈善机构。
  男孩、女孩成年礼
  犹太孩子年满13周岁时都要到犹太教会堂举行成年礼。男孩成年礼叫作“巴·米茨瓦赫”(Bar-Mitzvah, Son of the Commandment),意为“诫命之子”;女孩成年礼叫作“巴特·米茨瓦赫”(Bat-Mitzvah, Daughter of the Commandment),意为“诫命之女”。成年礼表示这个孩子已经成年,将作为犹太人社会的一名正式成员,去履行一个犹太人所应尽的责任。
  成年礼通常于这个男孩或女孩满13周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安息日在犹太教会堂早祷仪式上举行。此前这个男孩或女孩要上好几年的宗教课和希伯来语课,并花很多时间研读《妥拉》,准备讲演。在成年礼仪式上,拉比(Rabbi,犹太教神职人员)要为这个男孩或女孩进行一次特别布道,着重阐明他(她)今后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其家庭和犹太人社会的责任。同时,还要求他(她)终身遵守《妥拉》诫律,将其律法知识向子孙传授。接着,这个孩子登上诵经坛,第一次用希伯来语向公众诵读《妥拉》中的有关章节,而且常常是以一种叫做“绰朴”(trop)的古老曲调来唱诵;随后发表成年礼讲演,发誓自己将终身遵照犹太教教义生活、献身《妥拉》,并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特别感谢。之后,其父亲走上诵经台,朗声说:“感谢阿特乃(Adonai,意为“吾主”,犹太教用此名代替禁呼的“雅赫维”),如今我得以解除对孩子的责任。”
  成年礼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犹太教规定,当一个男孩到13岁生日时,他在法律上就是一个成年人了,可以被算作在公共祈祷时所需的10位成年男子(minyan)成员之一。他必须谨守犹太教的613条诫律。
  举办成年礼的原因如下:(1)它标志着一个男孩或女孩从此成为一个成人,要遵守犹太教诫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它标志着这个犹太孩子的教育水准。除犹太教正统派外,成年礼是显示这个孩子是否充分掌握了犹太教、希伯来语和具备了领导聚礼的能力。
  成年礼是犹太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个男孩或女孩及其父母来说,这也是一个节日,庆祝仪式像婚礼一样受到重视。成年礼为家庭庆祝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许多亲戚都会到犹太教会堂参加受礼孩子的成年礼仪式;回家后,还要举行庆贺成年礼的家宴。此时所有客人都会向受礼的孩子赠送礼物,表示最美好的祝愿。根据传统,受礼孩子的父亲要在这一天向其子赠送一条犹太男子披戴的祈祷巾——“塔利特”。
  一 婚姻礼仪
  犹太教认为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神圣的。犹太人的家庭观念特别浓厚,不主张独身。他们认为,当一个人长大成人时,应该离开父母,结婚成家,生育子女,这样才能完善地履行诫律。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一个人若是不结婚,无论如何都不会幸福,因为他(她)缺少了上帝的祝福;终生独身、禁欲是违反自然的行为,犹太人应该顺从自然法则。《塔木德》把不婚看作一种反自然的状态,有罪恶的不是已婚的人,而是未婚者,因为独身男子在有罪的念头中度过自己的全部时光,并且不是完整的男人。单身生活被认为是不幸,妇女与其不出嫁,不如忍受不幸的婚姻。丈夫应该供给妻子衣、食、住、行并与她同床。犹太人从不轻蔑性欲。《塔木德》称:性欲是生命的源泉,若能予以正确的疏导,会对人生大有裨益;性欲不是可耻的或有罪的,如果夫妻互敬互爱,上帝就与他们同在;子女是上帝的恩赐。多生育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大福,不生育被认为是悲剧和耻辱,没有子女则是灾难。
  犹太教徒不得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犹太人婚姻基本上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男性最佳结婚年龄是18岁,他应该寻找年龄相近、美丽端庄、温和柔顺、谦逊勤劳、出身于受尊敬家庭的女性做妻子,而且在订婚前必须见过自己的未婚妻。对一名男性犹太人来说,有一个好妻子是最大的福分。犹太著作《阿伯特》②中讲:一个人如果找到了一位好妻子,他也就找到了美德懿行。犹太男人在请求自己选中的女孩子同意作他的妻子之前,要先得到她父母的批准。犹太女性12岁时,父亲应该开始为她物色未婚夫。
  订 婚 在犹太传统中,订婚起到一个非常严肃的作用。在双方订婚时,要举行一个订婚宴会。在这个宴会上,要宣布订婚的消息,还要写出一份特殊的婚契——“科图巴”(Ketubah),这是一份订婚双方及其父母关于婚姻安排的协议,明确婚礼的时间、地点、双方的财务责任、女方的嫁妆,并规定在没有正当理由而解除婚约时解约方应支付的罚款数(一般为嫁妆款数的一半)。许多绘制漂亮的“科图巴”在许多年之后依然被保存着,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在书写婚姻条件时要打碎一个盘子,这仿佛与在婚礼上打碎一只大酒杯相呼应。
  婚 礼 在犹太教中,婚礼被看作是一个神圣的契约,犹太婚礼仪式被称为“吉都辛”(Kiddushin),意为“至圣”。婚姻被看作生活中的新时期,结婚者过去的罪恶都可得到宽恕。在婚礼之日,直到仪式结束之前,新郎和新娘都要斋戒。这样,他们所有的罪孽都可以被宽恕,他们可以在清白无瑕的至福的状态下进入他们“共同的生活”。
  准备结婚的犹太男子,在举行婚礼之前的安息日,将被叫到犹太教会堂里去诵读《妥拉》,新人们的家人也应在场。因为《塔木德》中写到:“所罗门王在圣殿里为新郎们建造了一个特殊的门。耶路撒冷的居民们可以在安息日聚集在那里,向这些幸运的男子们祝贺。在圣殿被毁后,圣哲们规定,新郎们应该到犹太教会堂里,这样当地的居民可以看到他们,向他们祝贺。”当这位男子诵读《妥拉》时,人们要向他扔稻、麦、核桃和糖果,祝贺他将来多子多孙。
  婚礼前夕,男女双方应该避免会面。女方必须在婚礼前的某一晚上沐浴,按照犹太教教规受全身浸入水中之礼,以求净化和表示奉献。大部分东方犹太人在婚礼前一天夜里要举行一个小型仪式,用红指甲花染红女方的手掌(如果她是初婚),参加仪式的只限双方的女性亲友。
  按照摩西律法和所在国家法律,婚礼可以在许多地方举行,如犹太教会堂、饭店的舞厅或拉比的书房。婚礼通常由拉比主持,程序如下:在婚礼开始前,新娘不能离开新娘梳洗间;新郎则要在“科图巴”上签字,上面有他对新娘的誓言。然后新郎从主持仪式的拉比手中接过某种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把它举起来再还给拉比,随后证人在“科图巴”上签字。接着新郎、新娘的父亲领新郎走到一个由四根柱子支撑的、装饰讲究的“胡帕”(Huppah,形似“华盖”)之下,它代表着他与新娘未来的新家,它也象征新郎的帐幕(古代新娘被带到那里去)。如无“胡帕”则由两个或者四个男人支撑起布幔。新郎、新娘穿着象征纯洁的白衣。新郎面对耶路撒冷方向站立。新郎、新娘的母亲手持点燃的蜡烛将新娘引到“胡帕”下,参加婚礼者陪同新郎来到新娘面前,新郎揭下新娘的头纱,拉比向新郎、新娘祝福,用《圣经·创世记》中利百加说过的“我们的妹子啊,愿你作千万人的母”作祝词。新郎的父亲把一杯葡萄酒递给新郎,他稍稍饮一点;新娘的母亲也把一杯葡萄酒递给新娘,她也喝一点(在有些犹太人社区,由拉比把葡萄酒酒杯递给新郎和新娘)。之后,当着两位尊贵的证人的面,新郎把婚戒(它必须是平滑的,不带一点装饰,象征婚姻生活安定和牢不可破)戴在新娘右手的食指上。当他进行这个动作时,要背诵古代的誓言:“按照摩西和以色列律法,这只戒指使你许给我。”接着,新郎将上面写有“按照摩西和以色列律法,这份婚契使你许给我”的“科图巴”交给新娘。新娘如果接受这份“科图巴”,就表明她愿意作他的妻子。接下来拉比或某位尊贵的宾客诵读“科图巴”。“科图巴”是用阿拉米文(古代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等地通用的闪族系语言)写的,详细地记载了在婚姻生活中,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和义务。保存这份文件是妻子的责任。
  接着是众人背诵“七段祝福”。其中一段如下:
  祝福您,啊上主,我们的上帝,宇宙之王。是您创造了喜悦与快活、新郎与新娘、欢乐与狂喜、愉快与高兴、亲友爱与兄弟情、和平与友谊。很快犹大诸城和耶路撒冷的许多街道会听到这快活与喜悦的声音、新郎的声音、新娘的声音、新人们从他们的胡帕下走出时的欢呼声、年轻人从他们唱着歌的宴会中走出的声音。祝福您,上主,是您使新郎与新娘一道欢庆。
  然后,新娘的父亲让新郎把杯中的酒喝完,新郎用右脚脚后跟踩碎一个玻璃杯。这个象征性行为表示:犹太人即使在最幸福的时刻,也需要进行严肃的反省;它也意味着让所有犹太人记住耶路撒冷圣殿被毁这一令全民族悲哀的事件。此后,当着两位证人的面,新郎对新娘说:“按照摩西和以色列律法,同居使你许给我。”在“马扎尔·透夫(祝福你们)!”的欢呼声中,新人们被领到单独房间,在那里呆几分钟,并在斋戒后首次进食。结婚仪式至此结束,婚宴开始。
  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婚礼习俗有所不同。在德国,开明的改革派犹太人可以省略用阿拉米文书写的传统“科图巴”;婚礼上,新娘在新郎身边绕七圈,新郎用鞋跟踩碎一个玻璃杯。在东欧,有些阿什肯那齐正统派犹太新郎在婚礼上要着白装;在婚礼后的一个安息日,要被召到犹太教会堂诵读《妥拉》。东方犹太人社团的犹太新娘在婚礼上要穿有大量刺绣和装饰的婚礼服,左手举着婚契,妇女们在她面前跳舞。
  离 婚 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特别是在妻子失节的情况下,可以离婚,但必须经过双方冷静思考和地方犹太人社团的调解。当为恢复家庭和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败后,经男女双方同意,犹太宗教法庭将发布一份用阿拉米文写成的离婚书——“盖特”(get),在拉比主持下,由两个见证人签字,再由丈夫交到妻子手中,夫妇关系宣告结束。如不经过这个仪式,即便双方在民政当局办了离婚手续,犹太教会也不予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离婚双方需要先进行一次民事离婚,再由犹太宗教法庭发布一份离婚书,作为宗教机构对这一离婚的确认。
  转房婚 犹太人还有一种转房婚的婚姻习俗,为的是延续那些无子嗣死者的宗嗣。《圣经·申命记》第25章5—10节载:如果有兄弟两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个先逝,而且无子嗣,他的遗孀不得再与他人结婚。死者的兄弟要尽兄弟的义务娶她,他们的长子要作为死者的儿子立嗣。如果死者的兄弟不肯娶她,她要到城门口见本城的长老,告诉他们:“先夫的兄弟不肯尽兄弟的义务,替他在以色列人中立嗣。”长老们就必须召那兄弟来,与他商议。如果那人仍然坚持不娶她,她要当着长老们的面走到他跟前,脱下他的一只鞋,向他的脸上吐唾沫,说:“不肯替兄弟立嗣的人应该受到这样的侮辱。”在古代以色列,这种人的家被叫做“被脱鞋之家”。古代犹太教法律规定,寡妇只有在此之后才被准许外嫁他人。在历史上,犹太人曾多次讨论是否应该继续这一习俗,但始终无一定论。
  当代以来,犹太人的转房婚出现了新的变化。1950年,以色列拉比院规定,死者的兄弟必须给死者的遗孀“脱鞋”权,以让她自由出嫁外人;同时还规定,即使死者的兄弟有意也不能娶死者的遗孀为妻。1953年,以色列议会颁布了婚姻法,授权拉比法庭全权处理此事。婚姻法规定,在拉比法庭下令死者的兄弟给死者的遗孀以“脱鞋”权3个月后,若他仍不执行,拉比法庭可以判处其坐牢。在以色列,“脱鞋”仪式在5人组成的拉比法庭中举行。寡妇诵读《圣经·申命记》第25章5—10节的内容,然后解开死者兄弟右脚上的鞋带,脱去鞋(鞋必须是不带任何金属饰物的皮鞋),并把唾沫吐到他面前的地上。此后,她便被视为自由人。
  丧葬礼仪
  犹太教义教导人们:要以力量和坚强的意志面对人生之轮中的最后事件——死亡。按犹太教思想,生死就像昼夜、寒暑一样流转轮回;死亡并不是个人的消灭,而是开始他生命的另一页。在《密什那》③中,犹太圣哲认为地上的生命不过是通向永生之殿的一个走廊。因此,当犹太教徒面临死亡时往往处之泰然。但死亡对于犹太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悲哀的时刻。
  丧 礼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不需要一个最终的仪式、一个简短的忏悔。当一个信奉宗教的犹太人在临终之际,无法吐出话语或过于虚弱时,应请人代他念“首麻”(《圣经·申命记》第6章第4节)的词语——那是他在童年时最先学到的:
  听着,啊——,以色列人,上主是我们的上帝,上主是惟一的主。
  永远永远祝福他的名字和他荣耀的国度。
  你们要以你们的全心、你们全部的灵魂、你们全部的力量来爱上主。
  我今天教给你们的这些词句将要永远置于你们的心上。你们要勤勤恳恳地把它们教给你们的孩子们。当你们坐在家中、当你们走在路上、当你们躺下、当你们起来,都要讲到它们。你们要把它们作成一个记号绑在你们的手上、额上。它们将永远在你们的眼前提醒你们。你们将把它们写在你们房子的门柱上,写在你们的大门上。
  他还要请老拉比代之诵经、认罪。诵经者说三遍:“去吧!上主将与你同在,送你飞升天堂。”此时,所有在场的人共诵以上信条,诵经者又背诵七遍信条。当这个犹太人咽气后,在场的人会将一点点眼泪抹在他们的衣服上,以示悲哀;亡者的长子或最近的至亲为亡者阖眼,然后将亡者抬到地上仰卧,脚朝房门,用黑袍覆盖,在其头旁放置点燃的蜡烛,并由家属陪伴。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亡者至多停放24小时,必须尽快掩埋,即使富有家庭也不例外,甚至对被处死者也有不能在刑柱上过夜的规定。当人们听到某个人死亡的消息时,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Barukh Dayan Emet”,意为:“祝福是真正的审判”。
  葬 礼 在将亡者下葬前,亲人们要在亡者生前常去的犹太教会堂中举行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但很庄严,无任何献祭、鲜花。人们只是祈祷和诵读《圣经》。亡者的一个儿子要代表刚刚死去的父亲或母亲诵读使亡者圣化的祈祷词——“卡迪什”(Kaddish,阿拉米语译音,意为“神圣”,是犹太教最古老的祈祷文之一)。“卡迪什”产生于第二圣殿时期,是犹太人对上帝英名的祝祷,通常在宗教仪式的主要部分结束时,由主领人用阿拉米语诵读,以表示对上帝英名的赞颂、对上帝王国必将得到建立的坚定信念、对以色列将得到和平的向往。会众的应词是:“愿上主的大名受祝福,永世无尽。”公元13世纪前后,“卡迪什”成为悼念祈祷文。犹太人认为在悼念已故亲人时,诵读颂扬上帝的“卡迪什”可能有助于亡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卡迪什”通常在葬礼各段落结束时和最后诵读。诵读“卡迪什”时,诵读者必须面朝耶路撒冷方向站立,在会众应和之前不得坐下。葬礼一般不准在安息日、赎罪日和其他犹太节日期间举行。
  亡者在入殓前须洗净全身、涂抹上香料,然后以白麻布缠绕放入棺内。遵从公元1世纪伽马列拉比主张俭朴的规定,寿衣一般用原色白麻布制作,亡者如是男性,另外可加上他生前所披戴的“塔利特”(犹太男子披戴的祈祷巾),但“塔利特”上的流苏要去掉,因为犹太教经典规定流苏仅用于生者。人们在一处犹太墓地埋葬亡者,这个墓地常常被称为“巴伊特·哈伊姆”(BetHaLyim,意为“永生之地”)。亡者的家人和朋友们一道铲土掩埋棺木,并背诵著名的祈祷词“啊!上帝充满慈悲”,然后亡者的儿子们诵读“卡迪什”。
  在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影响下,犹太人信仰灵魂不灭与身体复活,因此他们认为墓地十分重要(现代犹太教徒已不再坚信身体复活,但还保持灵魂不灭的信仰)。在漫长的历史中,被驱逐而到处流亡的犹太人,更把死后归入犹太人公墓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不只是看作个人的葬身之地。因此,犹太教会堂和犹太人公墓成为犹太人最关心的地方。许多犹太人临死前都嘱咐子女把他的遗骸运回耶路撒冷,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避免阴间的痛苦(古希伯来人指阴间为死者灵魂集居地。犹太教认为,上帝居于天上,世人居于地上,死人居于地下阴间。阴间分上下,上面是义人等待复活之地,下面是罪人受刑之地,后来“阴间”一词专指罪人所居之地)。许多宗教观念强烈而又不能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认为,生与死都在以色列的土地上是一个伟大的诫命,如果他们不能这样做,至少要带上一点圣地的泥土伴随他们走完这最终的旅程。因此,一些犹太人总是随身带着一小袋以色列的泥土,待其死后将这袋泥土与其一道下葬,象征“葬于故土”。
  传统犹太人不允许将亡者火化。他们把焚尸看成一种极其残暴的行为,认为只有声名狼藉的罪犯和死敌才应受这种惩罚。暴尸荒野也被视为上帝对亡者最严厉的处罚。
  息 瓦 从亡者下葬之日开始计算的第一个星期被称为“息瓦”(Shivah,意为“7日”),在这一星期里,亡者的近亲都要返回家里,对刚刚去世的亲人表示哀悼,这是由古代哀悼礼仪演变而来的习俗。“息瓦”期间,要点悼念灯,因为《圣经》中有“人的灵魂是上帝的灯”一说。悼念灯用特制的蜡烛做成,放在玻璃或金属容器内,至少能连续点燃24小时。亡者家中所有的镜子都要用布遮盖,象征一切皆空。
  整个“息瓦”礼仪都要在亡者家里进行,因此亡者的所有家属必须呆在家中,要在衣领上挂一黑布条,不能穿新衣、皮鞋,只能穿拖鞋、布鞋;不能坐椅子,只能坐在小矮凳或地板上,以示悲哀。每日要在家里举行祈祷仪式,亡者家属不动手做事情,只诵读“卡迪什”和其他哀悼祈祷词,一切接待事宜均由朋友、邻居安排。亲朋好友往往在此期间登门吊唁,并对亡者家属表示慰问,人们的谈话只限于对亡者的赞扬。在场的成年男子如满10人,可在亡者家中举行正式祈祷,否则,只进行个别祈祷。亡者家属既不与客人寒暄,也不对来访者表示感谢,以示他们完全沉浸在悲痛和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中。“息瓦”期间的饭菜通常由至亲好友安排准备。从葬礼上回来吃的第一顿饭往往由邻居准备,发给每人一个煮得很老的鸡蛋,这象征着有人去世和未亡人的生活还须继续下去。吊唁者们来时也会带来一些糕点、水果和其他食品。
  为防止亡者的亲人过于悲哀,《塔木德》规定“息瓦”中的前三天可以流泪,从第四天起只能追思亡者的功德,进行诵赞亡者善行的活动。“息瓦”最后一天的清晨,要举行结束“息瓦”仪式。亡者家属以手挽手的方式绕自己的住所一周,表示“息瓦”结束。随后亡者的家人可以过正常生活。根据传统,在“息瓦”期间的安息日不守丧,因为安息日是不允许哀痛的,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要离开家,到一个犹太教会堂参加聚礼活动。此外,如逢重大宗教节日,丧期立即终止。
  祭 奠 在亡者去世的第一年里,每一天(在传统派犹太人中)或者每一个安息日(在改革派犹太人中),亡者的亲人要背诵“卡迪什”,以示对亡者的思念。在这一年里,亡者的家属要避开喜庆、娱乐活动。当亡者去世一年之后,亲戚朋友们再次聚到一起,为故去的亲人扫墓,向亡者致敬。犹太教不主张以具有生命的物品进行祭祀活动,因此犹太人扫墓时是用无生命的物品(如小石子之类)表达哀思。此后每一年,在亡者的忌日那一天(以犹太年历为准),人们在家中或在犹太教会堂里举行纪念仪式,要背诵“卡迪什”;从当天日落时到第二天日落时要在家中点燃悼念灯和一支代表记忆的蜡烛,以表示对离开他们的亲人的怀念。犹太人称忌日为“亚赫宰特”(Yahrzeit),在忌日那一天举行悼念活动是全世界犹太人都尊奉的习俗,许多人在这一天去拜谒亲人的墓地。对隔代的亡者,不再举行祈祷。
  犹太教认为悼念亡者也应适度,如果过分悲哀,就是对上帝缺乏信心。因此,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亡者的悲痛渐渐淡薄,这被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事情。
  犹太人这种尊爱和崇敬亲人的态度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除忌日那一天之外,犹太人还在赎罪日、逾越节的最后一天和沙夫幼特节的第二天,在犹太教会堂里为世界上所有犹太亡耆举行名为“伊兹科尔”(Yizkor)的纪念仪式。
  注释:
  ① 《塔木德》(Talmud,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② 《阿伯特》又称《先贤箴言》(pinke abot),系古代犹太教贤士反映其宗教观点的言论集。贤士指著名圣哲、拉比或宗教领袖,包括从摩西开始到希勒尔家族中的许多成员。我国已有此书的中译本:《阿伯特——犹太智慧书》〔以〕阿丁·施坦泽兹(Rabbi Adin Steinsaltz)诠释、张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③ 《密什那》(Mishnah)是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密什那”意为“通过重复学习或教导”。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