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甚为活跃的伊斯兰教分外惹人注目,同佛教、基督教相比,形成鲜明对照,构成巨大反差。同相对平稳的60年代、70年代相比,自80年代以来,伊斯兰教步入新的活跃时期,以八大趋势尤为突出:
1.政教关系格局变化显著。除了那些穆斯林在国内人口中占少数、不掌握政权的国家外,在那些穆斯林人口较多、历史上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许多“伊斯兰国家”中,宗教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政治话语、宗教政党、组织与国家政权之间,普遍出现了巨大的张力,协调政教关系成为有关国家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这些国家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价。
二战以后,伊斯兰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实行君主制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王国和摩洛哥王国。二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如约旦王国和革命前的伊朗和阿富汗。三是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如埃及、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四是由军政权统治的国家,如齐亚·哈克时期的巴基斯坦和当今巴希尔军政权统治下的苏丹。不论实行何种政体,对伊斯兰国家来说,政教关系历来都是敏感的问题,对之必须慎之又慎。二战后至60年代,由于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程中初兴的民族主义影响日强,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宗教服从政治、教权服从政权,以及事实上而非法理道义上的“准政教分离”成为伊斯兰国家政教关系的主导模式。如今由于伊斯兰复兴浪潮的冲击,则出现了逆反态势。宗教的政治内涵不断扩大,宗教对国内、国际政治的影响明显加强,宗教界强烈要求抬高宗教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导致政教关系紧张。
2.宗教政治反对派勃然兴起 二战以后,伴随着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的崩溃,在反帝斗争中不断壮大的各国伊斯兰教组织出现了政党化的趋势,它们与各国的民族主义政党争权夺利,早期的合作关系宣告破裂。但在70年代以前,各国的宗教政党和组织在权力斗争中普遍处于劣势,无一掌握国家政权。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改变了这一关系格局,它使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首次夺取政权,并以伊斯兰教的名义治理一个波斯湾地区的强国。其后阿富汗和苏丹的宗教政治反对派相继取得优势,从而使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指导思想和国家行为。
以伊朗政局变动为契机,自80年代以来,伊斯兰政治反对派在世界各地勃然兴起,成为伊斯兰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目前伊斯兰政治反对派中的主流派,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突尼斯的复兴党、约旦的穆斯林兄弟会、叙利亚的伊斯兰阵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促进会等,他们都主张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开展合法斗争,企望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伊斯兰化,改变国家过于世俗化和西化的发展倾向。而规模较小、数目众多、处于非法或半公开状态的非主流派,则因对政治现实绝望而拒绝与执政党政府交往,并经常诉诸暴力恐怖手段,因而已不再属于一般意义的政治反对派组织了。
3.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倾向愈益明显 这一走势以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更为显著。过去中东社会的意识形态以非宗教性的凯末尔主义、纳赛尔主义、复兴社会党民族主义等现代社会思想为主潮。如今这些思潮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影响,但在原教旨主义潮流的攻击下已退居守势。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崛起,宗教教义政治化、国家政权宗教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宗教政治学说上,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提出了真主主权论、先知权威论、代行主权论、政治协商论,统称为“四论”,成为伊斯兰政治反对派的指导原则。而什叶派原教旨主义则以霍梅尼思想为楷模,其创建伊斯兰政府、实现教法学家主政的思想主张,与逊尼派有不同的侧重,亦有广泛的影响。
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主张,在国内是伊斯兰政治反对派推翻和替代各国世俗政权的思想武器,在其影响和推动下,各国政权在压制宗教政治反对派的同时,也都在政治合法性上大作文章,强调国家政权的伊斯兰特征和色彩。在国际上,以此相标榜的原教旨主义力量显示出强烈的反对霸权主义、抵制强权政治、排拒西方价值观、文化观的倾向,不可一概否定。
4.以宗教名义反思现现代化的得失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器物文化,往往对奉教民族的知与行产生深广的影响,成为其价值取向的重要源泉。而当奉教的穆斯林民族一旦陷入某种困境,便会诉求他们所熟悉的传统宗教文化,希冀从复归传统中寻求现实问题的答案。这种正本清源、返朴归真的现象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屡见不鲜。80年代以来,在伊斯兰复兴浪潮的冲击下,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化成败得失的宗教社会思潮,成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审视的动因是大部分伊斯兰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挫折,现代化非但未能带来国富民强,反而引起社会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审视本身大都以宗教传统、宗教道德为根据,揭露、批判社会世俗化、西化的弊端,与此同时呼唤国家与社会的伊斯兰化。在此过程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倾向是否定、排拒源自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张扬伊斯兰的发展观,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世俗化,伊斯兰教不反对现代化,但现代化必须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必须体现伊斯兰特色。目前原教旨主义尚未找到一条富于操作性的、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伊斯兰发展道路,但它所提出的多元发展模式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5.极端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愈演愈烈
伊斯兰的宗旨是和平,伊斯兰教常被理解为热爱和平的宗教。但在伊斯兰教思想中也有许多以正义的暴力反对不义行为的内容,“圣战”思想就是这方面的显例。这类价值中立的内容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力量所利用。80年代以来,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崛起,世界政治格局中出现了某些与伊斯兰教相关的热点地区、热点问题,引起伊斯兰教的回应。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冷战结束,两极机制不复存在,宗教与民族主义成为争夺和维护权益的工具和外衣,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由于强权政治愈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流行话语,而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在西方的强权政治面前无能为力,于是某些极端的伊斯兰组织便策划制造了针对西方大国的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90年代以来,纽约、巴黎、罗马、波恩、日内瓦、布鲁塞尔等西方大城市相继发生了极端组织策划的爆炸事件,令西方防不胜防。这类暴力恐怖活动只是极少数人所为,但却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今伊斯兰世界的焦灼、烦燥和不安。
6.宗教思想呈现分层化的趋向 这一判断因缺乏具体的统计资料,带有估计性质。一般而论,逊尼派的教职人员除在特殊情况下外(如在苏军占领下的阿富汗),多半安于现状,很少参与原教旨主义派别组织,而什叶派教职人员则有许多人积极参与宗教政治反对派活动,甚至成为其中的骨干分子。从年龄结构上看,各国积极参与宗教政治反对派活动的,以青年穆斯林居多,而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更是清一色的青年。从职业结构上看,原教旨主义派别的骨干分子和领导阶层,大多来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非宗教专业背景的知识阶层,包括大学教授、博士、作家、新闻记者、律师、法官、医生、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等。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稳定的工作、一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作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而卷入宗教政治反对派活动。作为一新一代穆斯林知识精英,他们在知识结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处事方式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乌里玛阶层。宗教思想分层化是现代化、世俗化、城市化的产物,成为当今伊斯兰教显著特色之一。
7.常规伊斯兰与政治伊斯兰互相对立
就世界伊斯兰教而论,目前其内部互以区别的标识虽有教派、学派、教法学派、教团组织以及国家归属上的差异,但最重要的标识是常规伊斯兰与政治伊斯兰的分别。所谓常规伊斯兰是指世界各地一般的穆斯林社团,他们占穆斯林人口的大多数,可称为主流派。所谓政治的伊斯兰,亦称“大众伊斯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复兴主义”、“新规范伊斯兰”、“新传统主义”,这些不同的称谓所指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思想倾向并积极参与宗教政治反对派活动的穆斯林群体。他们占世界穆斯林人口的少数,但数量也相当可观,且有愈益增长的趋势。常规伊斯兰与政治伊斯兰的互相对立,反映了当今伊斯兰世界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超越了传统上伊斯兰教社团内部的派系差别,成为十分突出的宗教社会现象。
8.原教旨主义与西方的对立明显加剧
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蓬勃兴起之际,立即引起西方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当时由于苏联这一超级大国的存在,西方未以主要精力来对付原教旨主义。西方曾企图把原教旨主义这股“祸水”引向前苏联的中亚地区,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提出,一旦原教旨主义与中亚穆斯林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很可能导致苏联解体,从而使西方“不战而胜”。90 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巨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重新调整了世界战略构想。西方的一个新认识是把原教旨主义视为继“红色威胁”消失后对西方安全全球性的“绿色威胁”。北约秘书长直言不讳地把原教旨主义称为“新共产主义”,美国从里根政府、布什政府到克林顿政府都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潜在敌手,提高到战略高度予以防范、遏制和打击,这在调整后的北约战略和不久前公布的美国对中东的防卫战略构想中十分明显。由于原教旨主义在政治上排拒西方的霸权主义,在发展观上拒斥西方的现代化、世俗化道路,在价值观上强调伊斯兰文化的主体地位,它与西方的对立虽然是因为权利和利益的冲突所引起,也确有不同文明方式间的冲突的因素。总之,观察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的趋势,既要有宏观的历史意识,又要有微观的现实意识;既要有政治意识,又不能简单地把宗教现象等同于历史现象;既要认清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惟其如此,也许我们才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获得更近于实际的知识。
(作者:吴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