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泰莱山区石大夫信仰考察记   

叶涛  刘晓

  为了对山东中部地区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及其变异形式石大夫信仰进行全面了解,2006年10月我们对泰莱山区进行了田野考察[1]。通过这次考察,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基本上理清了石大夫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承脉略,对其当代流传状况也有了初步认识。

  泰莱山区属于泰山山脉的中心区域,这个区域主要包括泰安市和莱芜市所辖的县区。在这个区域内,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流传广泛,几乎村村都有,并出现了石大夫信仰这种变异形态,与泰山石敢当和石大夫信仰相关的民间传说也成为当地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特点。

  

  一、石大夫与石敢当的渊源

  

  

  石敢当信仰习俗肇始于汉唐时代,宋金时期出现了泰山石敢当信仰,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广泛流布于中国大陆和受到汉文化影响的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在山东地区,泰山石敢当信仰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功能上的一大拓展,即由原来的镇宅避邪,进而增加了治病驱邪的功能,并在鲁中地区演化出了与泰山石敢当习俗有着密切关系的“石大夫”信仰。

  关于石大夫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章丘县志》:“东陵山下大石高丈余,有神异,不时化为人,行医章丘邑中。嘉靖初年,尝化一男子,假星命,号石大夫,至渭南刘家。是时,刘县令凤池方为诸生,见其支干,即下拜曰:‘我父母也。异日登第,必令吾章丘。’凤池愕然。后果登进士,谒选得章丘。迹其人,父老并不知。夜石见梦曰:‘我非人,东陵山下亭亭大石即我也。’凤池因往祭其处,留诗刻之,为立庙。邑人有沉疾,多往祈祷,辄托之梦寐为人医,无不立愈。”《古今图书集成·祠庙考·邹平》有“石大夫祠”的记载:“石大夫祠,在城外东北隅长白山,中有石,病者偶祷即愈,俗遂纷祷焉,号曰石大夫。”《古今图书集成·山川考一·章丘》中还谈到东陵山有“孤石大夫祠”:“杈牙山,县东五十里,长白迤南之高峰也,亦名东陵山。山势巉岩,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窍皆通,一窟著火,则遍山生烟,堪舆家为长白龙脉自泰岱来此,初入长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东连玉清山接淄川界。”关于“孤石大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韩方》中也曾提到:“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齐东有农民韩方,性至孝。其父母皆病,因具楮帛,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

  从地理区域上看,上引诸文中的“石大夫祠”和“孤石大夫祠”都在东陵山上,应该是指同一个神灵的同一个庙宇。至今,章丘市(隶属于济南市,在济南的东面)的东陵山,虽然石大夫祠不存在了,但还有“大夫石”依然矗立在庙的旧址处。

  根据上面的记载,似乎石大夫和泰山石敢当没有关系,是自明朝开始独立发展而来的一种和灵石崇拜、巫术信仰有着密切关系的信仰事象。不过,早在清初,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与邹平、章丘均相邻)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太山石敢当”条中,就已经谈到了石大夫与泰山石敢当的关系:“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案,‘石敢当’三字,出《急就篇》,师古注但云‘所当无敌’。石贤士祠,本汝南田间一石人,有妪遗饵一片于其下,民遂讹言能治病,是两事讹为一也。‘太山’二字,义亦难解,或以劭为太山太守而转讹耳。”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石大夫》中也引述了王士祯的材料:“国朝王渔洋山人《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亦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

  确如俞樾所言,称泰山石敢当为石大夫只在北方地区、而且主要是在山东的鲁中一带盛行,本人至今还没有搜集到其他地区与此类似的相关记述。

  在今天的鲁中地区民间仍存在着石大夫信仰,并有多处石大夫庙依旧香火不断。

  2004年2月,山东建筑工程大学教师姜波在章丘做田野调查时,拍摄到石大夫庙的照片。庙位于章丘西南部曹范乡北邓家村,该村依山而建,石大夫庙就建在村中。庙前有一大石,高约一米半,上刻有“镇宅大夫/石敢当”两行大字。据村民讲,庙在解放前便存在,文革中神像被群众埋藏在地下,文革后挖出重新立在庙中,已是面目模糊了。现在庙内仍有人来此烧香,求石大夫治病的。当时供桌上有点心、水果等贡品,小庙内挂着很多块红布,是病愈者来还愿挂红时送的。据说前两年收起的红布,装满了一拖拉机。

  2006年10月,我们在山东泰安、莱芜两地见到了多处石大夫庙,则反映了石大夫信仰在当地流传的情况。

  

  二、许家庄的石人老爷庙

  

  许家庄村属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村名碑记述道:“据《许氏谱碑》载,五代后期,许氏三人由河南许昌来此避难,后定居此处,取名为许家庄。”村的的东面有一座石人老爷庙,今庙已不存,只有重塑的神像和村民们围起来的约一米高的围墙。围墙内用大理石刻写了一组碑文,其中的《重立石人老爷神像碑记》有如下记载:

  

  《泰安市志》载:石人老爷神像为汉代遗物。传说因当地夜间鬼怪作乱,扰的鸡犬不宁。为乞求平安,驱鬼镇邪,乡民立石人老爷神像。后人将石人老爷供奉为驱鬼怪、镇妖邪、主功名、送子嗣、掌财富、赐福寿、医百病、保一方平安的神灵。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不断,十分兴盛,此地成为人民乞福求安之地。每年正月十六日贺石人老爷生辰,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石人庙会。庙会上,唱戏的、杂耍的、买玩的、卖吃的、买用的、熙熙攘攘。赶会之众达万人。惜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毁,庙会被废。近年,乡人自发踊跃出资,请人参照原貌重新雕刻石人老爷神像,修建石人老爷神府。神府院内栽植松柏、银杏、柿树等及花草,庄严肃穆。石人庙会也随之恢复。石人老爷神像的重立,神府的修建,特别是庙会的恢复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件有益的事。为铭此盛事特记之。刘玉朴、翟超谨记。

  重立石人老爷神像筹委会立

  甲 申 年 季 冬

  

  文中所言石人神像为汉代遗物,并称是《泰山市志》记载,不知其说所本。现今许家庄的石人老爷神像是用产自徂徕山的一整块花岗岩雕成,形象为古代石俑的样子。石人老爷神像本身约有两米,神像下面还有高约一米的底座。据当地老百姓讲,石人老爷在村里老早就有,原来比现在的位置偏北,更靠近汶河。当时的庙会很大,当地的老太太们每年都来赶庙会,而且逢初一、十五还要摆供烧香。

  

  三、横顶村的石君祠

  

  横顶村隶属于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地处山区,全村720口人,998亩土地。明朝末年,温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此地立村,因村落横坐在淄河河汶河分水岭顶,故名横顶,与财神庙、五里桥为一行政村。关于村名,据村中得碑刻记载:当年杨家将出兵失利,被困在村西的深沟中,故而得名杨家困,后习惯改为杨家岭,再后改为杨家横,抗日战争时期改为横顶。现村中共有16姓,其中邴姓与孔姓居多。

  横顶村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村落庙宇系统。村庄内有东西两庙。东庙为玄武庙,通常称为镇宫庙,修建时间无考,据现存碑文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五年(1666年)、嘉庆十年(1805年)都曾重修,2001年再次整修。庙内供奉着玄武大帝等十三尊男神。西庙与东庙相对应,距离只有400米,两庙庙门相对,建筑相同。西庙为泰山奶奶行宫,又称七圣堂,始修年代无考,碑文记载曾于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五年(1666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2004年再次重修,庙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等七位女神。在东庙院内,玄武大殿南侧,还有龙王庙。

  从横顶村沿深沟古道向西下行2华里,有一小山村名“财神庙”(与横顶村属于同一行政村)。村中有古槐一棵,小庙两座,东侧是石君祠,西侧是牛王庙。石君祠的历史,据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的碑文记载,“莱邑东杓山乡杨家横庄西有大夫庙一座,左右圣水二泉,有病者饮之即愈,求福者祝赞得安。四方供奉不断,往来行客时时焚香……”。立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杨家横南北麻峪三庄创修牛王庙碑记》也讲到石君祠的情况。据村民介绍,石君祠中供奉的石大夫老爷是山东淄川人,他的两个老婆也是淄川人。石大夫老爷从淄川到泰安去路过此地,看到这里的风景非常优美,就在这里住下不走了。石大夫是个疮大夫,过去,石君祠正月十六有庙会,长疮长疙瘩的都来求他老人家。石君祠的东侧排列整齐有序的自然黑石堰,被老百姓看作是石大夫的药匣子,该石堰高7米、长60米,如同中药铺中的药匣子。庙前的道路曾经是一条连接鲁中和鲁南的官道,过去每逢正月十六的庙会,方圆几百里的商人也来此赶会,祈祷神灵保佑发财。

  

  四、北平州的石大夫传说

  

  北平州村隶属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乡,村落座落在群山之间。出村东北口东行300米,是过去的一条官道“平州故道”。道东有一峭壁,下有洞口是“十大夫庙”旧址,原有巨石扣成的庙宇,内有十大夫塑像,旁有山泉滴水成线。

  《十卷书·村庄·第七卷》(张兆清主编,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记载了当地关于石大夫的传说:

  

  相传,清初有一河南人来到平州,自誉家传第十代名医,姓张名茗,懂外科医术且会易术,住于后山洞中,救死扶伤,曾拯救过十多人性命,后来苍老洞中,自焚于此,人称“十大夫”。

  若干年后,有一外乡人逃难路经此洞,因伤口化脓昏倒路旁,梦见一老翁在洞旁招手,醒来不见人影。他爬进洞里见泉水由顶壁滴落,遂用嘴接喝,顿觉全身清爽有力,又用水擦洗伤口,脓血涌出,即可愈合。外乡人兴奋之余,决心为梦中老人修建庙宇,以谢救命之恩。5年后,外乡人聘来工匠,凿巨石5块在洞中扣成小庙,仿梦中老者模样塑上神像,并年年来祭拜。村中耋年老叟偶到此处,见塑像很像早年的“十大夫”,顿误到这是十大夫显灵,借泉水赐医于众人,遂请先生刻碑记事,加匾题名“十大夫庙”。

  

  

  五、黄庄三村的石大夫庙

  

  黄庄三村属于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截至2003年统计,现有259户,总人口769人,耕地面积511。4亩。据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蒙阴黄庄,以姓取名”。农历三、八逢集。清宣统三年修《蒙阴县志》称黄庄集为北乡16集之一。该村姓氏以房、陈居多,刘、杨、马、魏次之,还有肖、贾、高三姓。黄庄三村南200米处是有名的神崮山(万松山)。神崮山山顶平展,据传说,神崮山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很早以前的一天早晨,一老人去村外小河担水。他看见平地里长出了一座小山,而且还正长着,他边走边说:“长,长,长!”正在这时来了一位妖僧,用手指着骂了一句,这座不足200米的小山就不长了。

  神崮山半山腰有一小庙——石大夫庙。庙内原有一横匾,题书“石大夫”,今已无存。据说,此庙建于明朝中期,清嘉庆年间重修,文革初期被拆,1996年又重修。庙门0。8米,高1。2米,庙里有石大夫神塑像,塑像旁还立有一块写有“十大夫神位”的牌位。石大夫是专门治疮病的一名神医,传说四月九日是石大夫神的生日,旧时每年的四月九日,一些善男信女去烧香叩头祭拜,以祈福佑。

  据村民房照美(79岁)介绍,过去山上的石大夫庙很小,是用三块大石头垒起来的(当地方言称“用三块石头棚着”)。庙的大小不到现在的一半。石大夫不姓“石”,是指十个大夫,十个名医,后来传讹了,说成是石大夫。四月初九在当地是山会,不是生日,后来老百姓传着传着,就说成是石大夫的生日了。四月初九的山会上,卖东西的很多,以卖纸、卖元宝、卖粽子、卖糖葫芦的为多。山会上为治病来烧香的人很多,这两年都有一些开着轿车来烧香的。当地村民每年正月有往庙上送灯的习惯,家家户户都往庙上送灯,送灯与许愿和还愿有关。

  过去从山脚下到山顶长满了苍松翠柏,一年四季郁郁葱葱。20世纪70年代以后,山上栽上上了黄金桃和红富士苹果,现如今已变成了“花果山”

  

  六、祝山石大夫庙碑刻与庙宇

  

  2005年,泰山学院周郢先生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块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记述石大夫传说的重要碑刻——《石大夫庙叙》。该碑立于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的祝山。祝山位于泰山东部,属于泰山山脉。该石碑高1.18米,宽0.83米,立于祝山东北麓。此山原有石大夫庙,惜已毁,今唯碑石留存。

  《石大夫庙叙》碑文如下(周郢先生整理):

  

  山中树株系会中同栽,朝阳寺树株及四面石堰俱系永宁庄栽植修理,爰立石垂诸永久,并载《石大夫庙叙》于左:

  向者趋庭章邑,登女郎山,始知有石大夫庙。庙东壁前,邑宰刻文于石,志其医痼疾甚神。先是前明大夫尝鬻药江南,见五尺童,揖而延之坐,曰:“是吾邑父母也,愿异日勿相忘,吾石姓,可访我于东山之下。”候以茶而别。后果成进士,以知县用,分符章邑。乃赴东山访问,并无石姓。□憩于巨石下,恍惚假寐时,其人至矣,指石而言曰:“此即我。相别数十年,今蒙屈驾。”时不一晤,倏别而醒,若惊若失,因揖石,为其内子祷疾,寻愈。镌文于石身,以彰灵异,旁为矮屋妥焉。后人遂以为祈请之所。会先严病于署,急甚,余稔闻大夫之灵,具文诣东山祷,祷毕,阅石身所镌,即女郎山庙厦东壁之也。周石神视,高广□过数丈,质刚朴而不陋,拙而不丑,敦厚中寓秀拔之气。色则黧蔚然。根生裂缝中,仰而四顾,则在众山环绕间,忽而坦坦十数亩,无厓岸,无沟壑,而质不一。询诸道人,云:“大夫随处显灵,此皆化身耳。”余不暇详,遂遄□□,则先严病已若失矣。因献联额以志之。道经莱邑阳邱山,闻山有重阳大会,所□(祀)者亦石大夫也。道光乙酉,吾泰东乡绅民重修祝山甘露庙,并附石大夫庙于山麓,开动以庙记述余。余曰:“众善庙之,而未知其仙而非神也;神而姓之,而未知其姓之所自来也。”故敬叙之。

  乾隆乙卯恩科举人候选知县赵孟班撰文,邑庠生李慎斋书丹。

  (以下会众题名略)

  道光柒年岁次丁亥重阳节立。

  

  碑文的撰写者赵孟班,为清代泰安学者,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八《人物》有传:孟班字冠英,谷家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人,举人,聪慧嗜学,于书无所不读,所做古文辞及古风、七律,皆规抚唐宋诸大家,书法尤名重一时,有《耘经耔史堂诗文稿》。这篇“庙叙”的内容,吸收了万历《章丘县志》中关于石大夫的奇异传说,又证之以自身的灵验经历,使石大夫疗病医疾的功效更加神奇,较之前引王士祯等记述更易为人所接受。

  为了寻找祝山石大夫庙,颇费一番周折。据资料记载,石大夫庙原来在祝山的山顶,如今山顶已经被电信部门占据,庙便被拆迁到了山的南面。在祝山南面,顺山坡依次建了三座小庙。最下面的是石大夫庙,庙门横幅是“敬时大夫”,两旁对联为:神奇大夫治疾病,仙医为民消祸灾。庙高不足两米,进深约有一米。庙内的神像塑得及其简陋,共有两尊神像,左首是石大夫,右首是龙王爷。中间的小庙是王灵官庙,最上面的是甘露庙。上山前,当地百姓告诉我们说山上有甘罗庙,我们感到有些新奇,在山东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庙,后来在山顶的一块残碑上记载着山顶有“甘露庙”。最上面的甘露庙内有三尊神,中间供的是文昌大帝,两旁分别是甘露之神位和玉皇大帝之神位,庙门对联写的是:敬神灵增添学历,拜仙师指点升学。

  据在山上劳作的祝山镇永宁村的村民介绍,祝山石大夫庙是由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集资搬迁重建的,村民们大都出了钱。石大夫庙供的石大夫专管治疮,很灵,每年九月九有庙会,方圆几百里地都有来人。过去当地求雨也到这里来,最近一次求雨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七、石大夫信仰的传布范围

  

  关于石大夫信仰的传布范围,周郢先生在其发表于《民俗研究》的文章中指出:“石大夫信仰最早起源于章丘(清初蒲松龄为章丘长申庄浆水庙撰《创修五圣祠碑记》,即述及“石大夫”事),尔后传布至与章邑接壤的莱芜阳丘山(今属莱芜市羊里镇),进而又传至泰安东部乡村,尔后于道光时期在祝山建起“石大夫庙”。而在泰安其他乡镇均未发现类似庙宇,似说明石大夫在泰山的信仰传布仅限于东部地区。”这段论述,主要依据王士祯的记录和《石大夫庙叙》碑文记载。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在现今山东淄博南部、济南东部和泰安、莱芜一带,比较普遍地存在石大夫信仰。

  除上述所引资料外,在淄博市淄川区下店村村南约5里处有一山谷,名金鸡峪,金鸡峪的西侧,靠近悬崖处,原来建有一小庙。庙南两米处立有一碑,即“孤石大夫碑”,碑高140厘米,高70厘米,厚18厘米,青石阴刻,字为楷书,邑庠生赵诚撰文,明崇祯三年孟春立。石碑今保存完好,为当地文物部门所收藏。在泰安市所属的新泰市也存在有石大夫庙及其庙会活动。随着今后石大夫信仰田野调查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一定还会有相关的资料被发现,石大夫信仰的流布范围还有待今后的资料予以确定。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1]参加本次调查的人员有我的研究生任双霞、刘晓、杨冰。本次调查还得到山东省泰山学院蒋铁生教授、泰山管委吕继祥研究员、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政府王阳先生的帮助。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