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6日,“当代宗教问题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召开,来自国务院宗教局、公安部、安全部、全国政协、中国佛协、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民委及社科院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宗教管理、宗教团体和宗教研究三支力量共聚一堂,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一中心,相互沟通,平等交流,畅所欲言,深化了对许多理论难题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宗教理论在反“左”中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工作者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解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思想偏左,在宗教问题上,更“左”三分。直至1979年,各条战线都在解放思想时,宗教研究仍在极“左”思想路线的禁锢下,宗教仍只是批判的对象。基于学术良心和对社会主义宗教事业健康发展的使命感,许多宗教工作者冒着种种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地调查,一步步突破“左”的禁区,致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80年代初,理论界倡导了宗教研究上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唯真唯实”方针,为打破左倾思想路线的理论框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在这一过程中,社科院宗教所当代室原主任彭耀同志作出的积极贡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80年代中,理论界率先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现已成为党和国家对我国宗教的基本估价,90年代,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论证“宗教道德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些论断标志着对宗教本质、功能理解的飞跃,代表了这一时期当代宗教研究的主旋律,足以载入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史册。
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宗教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宗教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宗教理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集中体现在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一系列论述中,包括“宗教问题无小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利用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等。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和世界的宗教现状,总结概括已有的理论成果,并使之系统化,使其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宗教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经典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宗教的本质、作用有过大量论述,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辨别厘定哪些是普遍性的原理,哪些是对具体宗教流派的个别议论,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停滞不前。解放思想,唯真唯实,事实求是,是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需的科学态度。
三、积极发掘、弘扬宗教道德中的优秀成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宗教道德是宗教发挥其世俗功能的最主要形式。在宗教教义、教规、戒律、仪式中,存在着大量的道德内容,起着规范教徒行为,净化心灵,提升生命境界的功用,其中相当多的成分可以与世俗社会相适应,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宗教道德的特质,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有的同志特别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道德传统的国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德,基督教、天主教要真正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把其中蕴含的道德基因开发出来,以之为媒介,完成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中国化。
四、加强宗教与政治、法律关系的研究。宗教的存在、发展不是孤立的,与其它社会形态有密切的关联,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常常是最重要的方面,基于我国多民族、多宗教共处的特点,应努力了解、汲取世界各民族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上的智慧,促进宗教与政治的和谐发展。要重视对各国宗教法的研究,善于借鉴各国依法管理宗教事物中的成功经验,在宗教管理中突出法制意识,注重政策的务实与稳定,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适应。与会同志认为,依法管理宗教,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宗教理论研究中应当特别加强。
(文章转自《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